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以人体器官、部位表示人为基础讨论英汉提喻修辞格,了解人类对自身器官、部位的认识。探索英汉这种提喻修辞格的古老历史痕迹、化蕴涵。本还尝试从形式逻辑学的角度解说人体器官、部位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语称为人体词语。“眉”“眼”在人体头部是最动人的器官.是重要的人体头部器官部位的名称词语。汉语言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眉眼”族词汇摄取形象的范围极其广泛。基于人们对生活的独特视角,或取象于动物、或取象于自然物。有的是源自于文学、历史典故的概括,有的来自佛道经典等。但是无论何种物象,都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它们是汉语中的一种典型的文化词语。离开独特的民族文化环境,是无法加以正确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使用商用软件AMESim(Advanced Modeling Environment for Simulation of engineering)模拟人体的振动现象,通过建立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获得人体各部位的固有频率,从而避免或降低人类在运动环境中由于共振产生的器官损伤,同时,通过对振动的了解,利用声音治愈部分器官的疾病。比较而言,AMESim软件是一款较易获得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的软件,为研究人体振动力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汉英"以身喻物"成语是指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借助于人体词汇或人体器官词汇和其他词语搭配构成表达其他概念的成语。对比它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生成上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而在结构形式上和喻体与本体的投射过程中的始源域数量上存在差异。这些异同可以分别从认知、语言及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语中含有人体部位和器官词的惯用语形象生动,回味无穷。本文通过分析维吾尔族含有头、眼、耳、手、脚、心、鼻和口等人体部位和器官词惯用语的语用心理和思维方式,揭示了其丰富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小学时代》2011,(10):48-48
科学家建造了一个基地,据说能“制造”出人和动物的器官,供应医院治疗病人使用。 如果有人不幸遭遇车祸,或者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了疾病,就可以到“人体器官商店”去买备用器官了。当然,如果你要是早就培养了自己的身体器官,那就更完美了,只要告诉店员说:“把我的胳膊还给我吧!”  相似文献   

7.
人体喻称谈     
人体各部位的名称,算来也不少,如:头脑、耳目、口齿、手足,手心、心肝、胸腔、体面等.这些人体名称除了表示它本身的意义之外,人们还常常使它另有含义,将其比作某些人或某类事,比直截说出他们要生动得多,形象得多。例如“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中的唇齿二字是人体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十分密切。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教育意义非常强的历史故事。据《左传·鲁僖公五年》记载,春秋时代,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兽组合类、以“虫”为助手类和五官奇特类。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取人和兽的器官组合而成,动物扮演各种角色;在以“虫”为助手的神人形象中,人与动物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利用、友好相处。动物是人们游戏的伙伴和工作的助手,帮助人们沟通天地。五官奇特类神人形象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比例变化、器官数量的增减等奇特形象,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人猪组合的神人形象属于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之一,取猪身、猪喙与人面或人首组合而成,猪赋予人神奇的力量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功能。这类神人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医疗水平提高,器官作为一种“身体财产”走上民法的范畴,目前人体器官无偿捐献模式缺乏激励机制和分配不透明等原因以及征用模式的缺失导致我国人体器官供体严重不足,构建我国人体器官有偿取得模式将会解决器官供体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笑学”几年前,西方创立了一门新学科“笑学”。近年来,用科学方法研究“笑”的好处的人逐年增多。现代笑学研究证明:笑对人体每个器官都起着健康的促进作用。笑实际上是体经系统、呼吸器官、腹部、胸膛、面部及其它很多部位的肌肉运动。大笑尤其可使隔膜、心脏...  相似文献   

11.
细胞是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基本单位。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体(包括动物)每个细胞的平均寿命是100天到120天。那么各种器官的寿命有多长呢?人体器官的年龄往往与人的实际年龄是相吻合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人活多大,器官也跟着奉陪。换句话说,人死了,器官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其实,  相似文献   

12.
试析汉语人体词语隐喻投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人类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的认知往往是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由此引申到外界事物以及抽象域。因此人体及其部位、器官便成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纵观人体词语在汉语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可以窥见,人体词语通过形状、部位和功能的对应,能够投射表示人体其他部位或器官、动植物等有生物的相关部位或器官,以及自然物、建筑物、容器等无生物的相关部位,有些人体词语可进一步投射到抽象域。  相似文献   

13.
一题目,即诗文曲赋的名称,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称之为标题。《韩非子·解老》中说“是黑牛也,而白题”。此中“题”即“额”,是人的面部最高的、面积最大的显著部分,这义项常见于古文中。《荀子·劝学》中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此中“目”即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窥见内心世界。是面部最生动、最能表情达意的器官,以人体的这两个显要部位作比喻,足见题目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丽珍 《语文知识》2004,(2):24-24,35
所谓“人体成语”,是指含有表示人体各部位名称及关于人的知、情、意、行的语素的成语。这些语素或具体或抽象地表达了与人体有关的意义,如“头”“手”“足”“体”“耳”“鼻”“喉”“口”“心”“肝”“肺”“命”“魂”“魄”“情”“爱”“欲”等。根据构成形式,“人体成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相似文献   

15.
前沿科技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最近,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计算机显微血相检测发现: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大都是圆润透亮、大小均匀、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形,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这一发现揭示出人体的衰老与血红细胞的衰老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缺乏活力、变异粘连的血红细胞很难流过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就会造成微循环下降,从而一方面导致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杂质无法正常代谢,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生物医学工程主要是以工程学的观点,对为了人体健康及疾病治疗进行的器官移植、人工器宫的制作与应用、医学实践中各种检测、治疗仪器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等技术之总称。 (一)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将正常的组织、器官替换病变的组织、器官的一种医疗技术。如植皮、换角膜、替换骨髓、肾脏、心脏、肠、胃、肝脏等移植技术。目前医学界除了病变的人脑不能替换外,其他脏器均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移植。特别是自1964年以来随着低温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国内外都出现了器官银行。将正常的组织、器官,如皮肤、角膜、血管、神经,肾脏、心脏等等、放到-196℃的液氮下保存,这给器官移植带来更大的方便。打破了时间,地点等限制,从而提高了移植成功率。 (二)人工器官 所谓人工器官就是用人工制造的器械来代替人体器官的制造与应用技术。也就是用人造的“器官”代替真正的器官,行施器官的机能。 人工器官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应用,是生物医学工程中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这方面国外已形成新兴产业。其中人工心瓣、人工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3类:人兽组合类、以"虫"为助手类和五官奇特类。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取人和兽的器官组合而成,人兽功能合一;在以"虫"为助手的神人形象中,"虫"充当助手和伙伴的角色,与人的功能互补;五官奇特类神人形象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比例变化、器官数量的增减等奇特形象,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人鸟组合的神人形象属于人兽组合类神人形象之一,取鸟身、鸟首、鸟翼、鸟喙等器官,与人面、人手、人身等组合而成,鸟器官赋予人神奇的力量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功能。这类神人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对后世文学、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困扰器官移植的主要因素一是器官来源困难,二是免疫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人造器官学。人造器官用人工材料制成,能部分或全部替代人体自然器官的功能。当人体器官的病伤用常规方法不能医治时,可用人工器官来取代或部分取代病损的自然器官,补偿或修复其功能。人工器官不受来源的限制,无组织配型问题,可随时备用。现在,除大脑没有人工大脑替代外,几乎每种人体器官都在进行人工模拟研制中,其中已有不少人造器官成功地用于临床,修复了不少病损器官的功…  相似文献   

19.
针灸,是中医的“针法”、“灸法”的合称。针法用针刺入人体特定部位以治病,灸法用燃烧植物(主要是艾叶)灼烤人体特定部位以治病。因为两种方法常结合使用,故合称  相似文献   

20.
地震时产生超低频声波(次声波)。次声波人耳听不到,但器官能感受得到。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在次声频率范围内,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固有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这时就会出现头晕等反常感觉。另外,地震时耳朵内部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到了人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