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  相似文献   

2.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3.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5.
初中一年级学生读了贺敬之的《回延安》,会了解到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多用比兴手法,到高中读了《诗经》二首,又知道了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这两处的“兴”都是“起兴”的意思,即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咏之事。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应当读xīng,不读Xíng。  相似文献   

6.
一、析编者意图
  本课位于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第六板块“抒怀”。这一版块编排了三首古诗词:杜甫的《蜀相》、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表达训练《美德在我身边》。三位诗人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的美德,正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曾历经战场,“颇谙晓兵事”,立志“他年要补天西北”、“赢得身前身后名”,但南宋当局苟且偷安,辛弃疾备受排挤,他深感“雕弓挂壁无用”(《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席上为叶仲洽赋》),写作了大量优秀词篇,以此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8.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言志诗。(《诗经》中的咏物只是比兴手法,如《硕鼠》,以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喻统治者。)可惜,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诗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扭力及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展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明:一种认为是早期作品,袁梅、赵速夫等先生持此说法。另一种认为晚期作品,清代落骥说:“殆已近死者之音也。”①我认为,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而且,赵逸夫先生考证出《…  相似文献   

9.
何建华  芦叶 《语文知识》2006,(12):32-32
人们往往用雷声来形容声音之大,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弓如霹雳弦惊”描写射箭时弓的响声,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用“飞瀑雷震”描写飞流直下的瀑布之声,沈复的《童趣》中用“夏蚊成雷”描写成群蚊子飞鸣之声,周密的《观潮》用“大声如雷霆”描写钱塘江潮水之声,刘成章《安塞腰鼓》中的“这鼓声……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用雷声来描写西北黄土高原鼓声之大。这些描写都极为形象,给人强烈的听觉震撼。不少教学参考资料在分析这些语句时,都认为它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历任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他对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作为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大力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政治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其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工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辑有《稼轩长短句》。  相似文献   

11.
其一,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省)温庭筠这个“花间派”的鼻祖,是以其十四首《菩萨蛮》和六首《更漏子》为代表作的。特别是那十四首《菩萨蛮》,浓丽隐约,最是细腻,恰象十四幅美艳绝伦的仕女图。这首词是其中的第十首,是十四幅仕女图中别具姿态的一幅空闺春怅图.此词写一个女子晨起后准备流妆,却见楼外一派春色,不由勾起她对远在他方的情人的思念,回忆起他们的分别,叹息情人音信断绝,自己的相思之情却无人得知。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末句“山深闻鹧鸪”,这句话的解释一向根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解略作变化:“暗示国事艰难“,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现在就在这好象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词中鹧鸪的形象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辛弃疾进行规劝说,“国事艰难,恢复之事行不得”;还是借此寄托,用鹧鸪比喻自己,如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所说:“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笺注本卷一,36页),  相似文献   

1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之一。原文是这样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里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音汤)鎝(音踏),未曾有也。”意思是说,这首词如钟鼓宏声,震人心弦,在宋词中是很少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出生在北宋灭亡后的第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化奇妙,借典抒英雄末路之悲、壮志未酬之愤,悲壮激昂;或创造性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旨远,辞约而意丰,沉郁缠绵。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百炼钢”与“绕手柔”,刚柔相济,倾诉衷情。  相似文献   

1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名篇之一,为历来传诵之作。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教版)说:“这首诗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  相似文献   

17.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被选入人教社高中课标本《语》必修4。 辛弃疾这首词的写作时间,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厘定于淳熙元年(1174年),理由是:词作“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疑非首次官建康时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全汉赋》讨论赋之范围,论证了“辞赋”即赋,“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乃赋之平文体,用赋之手法所写的论,通于论而非论,故该书当录汉人之“骚”,而不当录《非有先生论》。汉赋之序,多为后人缀史氏等语为之,而《全汉赋》仍其旧,今辨而正之,另外,本文对该书之文字,标点及录(引)文出处,做了不少的订正,并对该书做了一些实遗。  相似文献   

20.
一、说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矢卜)亭。此词尽人皆知是名作,而作者却未必是李白。因为中唐以前还找不到象这样一首成熟的词。据近人杨宪益考证,认为《菩萨蛮》这一词牌盛唐时己入中国(见其所著《零墨新笺》),但这只能证明盛唐时人有可能填《菩萨蛮》词,并不等于说这首词一定是李白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