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明代是十分特殊的时代,流通过大明宝钞、铜钱、白银三种货币,这三种货币都不同程度陷入被伪造的危机当中。明代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伪造货币犯罪的立法,但是最终由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而使伪造货币犯罪的治理走向失败,进而导致国家丧失了货币铸造发行权,成为明代败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从金属铸币产生并履行主要的货币职能以来,货币铸造权的归属就成为货币史上的重要议题。中国货币史上总共发生过四次著名的关于货币铸造权的争论,刘宋王朝时期沈庆之与颜竣的争论是其中的第三次。其时,为使财政殷实,沈庆之主张政府放开铸币权,使百姓均可按照政府规定的规格自由铸币,以此带来百姓与政府的共同富裕,颜竣则围绕“益赋”的目标提出了相反的政见。此次争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着眼于保证货币稳定,而且涉及到通过铸币权的规定最终实现社会财富增加,真正由纯货币视角转变为实物视角。同时,争论双方言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现代经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按照以往教科书中的提法,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因素: 1.寻求黄金说。15世纪以后,西欧货币由原来的银本位制改为金本位制,从此,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益增强。但在1300年至1450年间,欧洲的黄金产量严重不足,而西欧在同东方的贸易中又使黄金大量外流,国家和贵族们的公私开支却不断增加,这一切,使当时的“欧洲各国迫切需要金钱和铸造货币的贵金属”,“对黄金发生了炽热的竭望”。正是这种对黄金的渴望心理驱使西欧各国的商人、贵族、新兴资产阶  相似文献   

4.
法币,也称为法贷,是国家以法律赋予强制通用力的货币。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于一九三五年颁布实施的将银本位制的银元改为外汇本位制的纸币的一次币制改革,它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已经出版的经济史、现代史著作中,绝大多数对国民党的这一政策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本文试就国民党实行法币政策的原因、内容、意义和影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经济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北洋政府时期,财政部印刷局希望统一钞票、税票、公债券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印刷,加强货币管理与监督,但是在货币发行权分散的情况下,统一货币印刷困难重重。各银行或向商业印刷公司订制,或向外国钞票公司订购,财政部印刷局难以垄断钞券"印制之权"。面对钞票印刷市场的竞争,印刷局采取提高印刷工艺、拓展营销等方式来争取业务,但在与美钞公司的竞争中仍处劣势。在政策层面上,印刷局的经营困难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权未能统一,印制之权分散;在市场层面上,美钞公司严重挤压印刷局的市场空间,再加以印刷局人事多变,财政部拖欠款项,遂致规模宏大的印刷局"局本过重",难以达至预设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货币思想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世界的金本位,而中国却是向银本位发展的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另一个是国际金本位不断地演变,而中国货币体系也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货币思想受此两种因素牵扯而议论多出。只有孙中山先生的货币革命思想,在当初颇显异端,却最有实践意义,从而成为日后中国法币改革的核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①。从此西汉的铸币权和发行权收归中央,五铢钱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并影响到后代,西汉之后直到隋朝各朝代均沿用不改,五铢钱在我国历史上流通七百多年,是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汉武帝统一币制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货币改革。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英国的货币铸造制度形成于盎格鲁-撒克逊晚期,诺曼征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为了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和获得更多的铸币税,英王认为有必要对货币铸造事务进行管制。在货币铸造日益集中的前提下,英王不仅高度控制铸币所官员的任免权,而且加强了对货币铸模制造和分发的管理,并对货币铸造的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些举措不仅反映了中世纪英国货币铸造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且亦能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是货币国际化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亦或是确立时期。一方面,在这一时期货币国际化的概念得以确立并成为指导后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国际货币由英镑转向美元,相应的货币本位制度也由金银本位转向了纸币本位。通过对货币国际化思想的脉络梳理,结合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及障碍思考,其解决之道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同时选择合理的国际化范式。  相似文献   

10.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1.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连接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货币流通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自1978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难度。目前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因素较多,本文对此梳理总结,以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货币及货币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是现代经济矛盾演变的集中反映。虽然金银不再是货币,货币不再是一种特殊商品,其本身也不具备价值,但其基本职能依然保持;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权威取代了黄金的权威,国家以货币的发行权为切入点,直接渗入全部经济生活并干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3.
李乐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2):108-111
网络虚拟货币并非真正的货币,但在其行使类似货币的职能时,却有可能影响到货币供应量。通过分析,网络虚拟货币在某些使用场合会导致现实中流通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针对网络虚拟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和途径,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货币理论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我们通过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信用货币与世界货币论、货币发展规律论、货币职能理论的分析发现,要实现其现实价值,则应加大信用货币管理与加大货币使用的监管力度,防止泡沫经济产生;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提高社会货币利用实效性,提高社会货币化程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运用货币职能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保持三大产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连接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货币流通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自1978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难度。目前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因素较多,本文对此梳理总结,以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欧洲大陆货币流变的影响下,中世纪早期(5-8世纪)英国的货币经历了对罗马帝国铜币的仿造→金币特里姆萨→银锡特→银便士的流变过程,最终选择铸造银便士。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的流变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变迁,而且也体现了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货币视角论证了在资本主义货币供应的无限性与货币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有限性矛盾下自然资本必须向货币资本持续转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货币资本耗费和破坏自然资本的内在动因,并从货币核算规则、货币无限发行、债务货币三方面具体论述了自然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货币资本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以来,在全球资本过剩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为了能够有效抑制流动性的过快增加,采取了系列政策工具,但收效并不显著,针对我国的融资现状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提出在继续采取组合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应通过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来疏通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9.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和经济内外失衡的条件下,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流动性泛滥。外汇占款余额的不断增加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在流动性扩张过程中,外汇占款所表现出来的溢出效应,短期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但长期不可忽视,从而解释了央行的外汇冲销手段只存在短期效应。因此,为了降低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逐步放开资本账户,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等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经济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当前通货膨胀既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也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中国虽然度过了金融危机,但目前正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动性过剩的结果。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远不是央行多发了基础货币那么简单,广义货币增加背后的逻辑是复杂的,反映了国内外双重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也必须采用多元化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