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水流域介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文化板块之间,不仅是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边缘地带,而且也是我国四大传统文化核心区之间的边缘地带。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边缘与中心和谐共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三大和谐特色。  相似文献   

2.
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流域在历史时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先扎根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区域文化中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圈。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间分布密度法,借助GIS软件,与全国主要流域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分布密度对比阐明汉水流域文化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汉水流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对比,并结合历史的繁荣时期,研究汉水流域文化的区域分异及文化重心的空间变迁.结果表明:汉水流域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分布密度居于首位,在全国历史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住;流城内部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分布下游最多,上游最少,中游居中,反映出流城内部文化格局的空间分异,同时汉水流域文化中心则经历了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我党历史三个视角,客观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模式,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路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中国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7.
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诸葛亮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  相似文献   

8.
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诸葛亮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揭露了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解决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准备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汉水流域处于我国南北交界区域,自古为战略之要冲,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意义凸显。其生态环境变化基本脉络如下:先秦时期,森林广布,生态环境良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初显破坏迹象;隋唐时期山地农业兴起,浅山丘陵森林初受破坏;北宋和南宋时期平川阶地尽辟为田,广大浅山丘陵仍森林密布;元至明成化时期森林有所恢复;明弘历至清雍正时期山地森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水文条件恶化;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之后,原始老林垦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飙升。  相似文献   

11.
从“汉水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背景、条件和主要内容,分析该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和步骤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对我校图书馆建设汉水文化特色数据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明、清流传至今数百年的《黑暗传》,极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天地混沌黑暗到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融汇了混沌、浪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历史神话,英雄人物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并且比我国现存史籍记栽的有关内容更丰富、更奇特,显得特别珍贵。正如陈人辟先生所指出,《黑暗传》作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哲学、文艺、宗教、民俗和巴楚地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水文化史上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古分属陕西、湖北、河南等不同的行政区域,文化差异性大,历史上有八大文化整合现象以不同的形式把汉水中上游地区整体粘合在一起,对整合汉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炎帝神农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在中国上古时期是享有最尊地位的人物之一,可以与他并驾齐驱的只有轩辕黄帝一人。应该说炎帝神农是汉水流域人民最大的、最高的骄傲。汉水流域不仅是炎帝神农最早开发的地方、繁衍与发展并走向世界的的主要干道,更是炎帝神农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明创造,走向辉煌的地方——炎帝神农最大、最主要的功业和贡献都是在汉水流域完成的。尤其是炎帝神农尝百草更是对汉水流域人们在中药与中医文化、防腐技术与饮食习惯、荼叶产业与荼叶文化、地方文化精神和地方文化支撑力方面,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汉水流域人民当今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汉江在十堰境内河谷狭长,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河滩密布,对渔业和航运产生了严重影响,随之伴生了诸多与水有关且别具特色的渔、纤、滩、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日常话语能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诸种文化信息。调查显示 :( 1 )汉水中上游的人群中 ,文化程度高的、年纪轻的、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知道并使用的新词语数量最多。 ( 2 )汉水中上游的日常话语折射了我国社会文化现代转型的文化特征 ,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和物流等方面分析了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承载能力和综合开发影响因素。提出了尽快实施"三北水源"工程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襄樊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基地、将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程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尽快实施、将汉江中下游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补偿范围等汉江流域襄樊段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江浮游动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92年2月至1993年11月在韩江采集到66种浮游动物。本文论述了其种类组成、数量变化、生态分布、区系特点和资源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解读和借鉴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提出汉水文化体系世纪版本建构的构想———领域体系的方式、自然本体论根基、人类本体论维度和工艺学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