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也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的报纸。“中国证券报”以证券、金融报道为中心,报道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经济政策;关注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等专业领域;也关注货币、保险、基金、期货、房地产、外汇等相邻市场。据国家统计局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相似文献   

2.
据慧聪传媒资讯频道:财经类报纸广告媒体前10强为《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贸易报》、《金融时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商报》。  相似文献   

3.
肖华良 《新闻前哨》2000,(12):34-35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民人数的剧增,证券报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经济报道的一个分支,证券报道怎样做才合读者的味口,笔者认为:一、围绕定位设栏目任何产品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证券报道也不例外。你的媒体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这些都决定你的办报(节目)思路。例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是全国性三大证券报,其读者既包括管理部门、证券经营机构,也包括上市公司、投资咨询机构,当然还包括广大股民。这一定位决定了他们的目标是“全面、权威…  相似文献   

4.
新竞争环境下证券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第四季度,《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日报》两张财经日报相继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此前,中国内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经类日报,只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财经周报或周二报.或者是财经类报纸的分支——以《上海证券报》为代表的证券类日报。财经类周报以深度报道见长,证券类报纸以细分市场的专业性报道见长。由于《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日报》兼具了时效性强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对于俗称“三大证券报”的《上海证券报》、  相似文献   

5.
《上海证券报》(简称上证报)是我国第一张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从1991年创刊,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媒体之一。1997年创立的中国证券网(www.cnstook.com)是中国最早从事财经信息网络传播的专业性网站之一。为应对专业人才紧缺,新媒体产品拓展需要,上海证券报从2006年开始进行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的尝试。通过报网融合,网站得以迅速发展,现日访问量过千万。  相似文献   

6.
《新闻实践》2009,(6):72-72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众证券报》、《现代家庭报》、《家教周报》、《都市文化报》四报的数字报于4月21日正式上网供网民浏览。至此,集团所属九份纸质报纸全部有了数字报。这也是集团献给南京解放60周年的一份大礼。  相似文献   

7.
汤泳 《传媒观察》2003,(5):57-58
证券报道该如何创新?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就实践而言,证券媒体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树立全球视野和思维,眼睛向“外”,把世界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和最新潮流及时报道出来,满足投资者、证券从业者的资讯需求;将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介绍出来,为决策者解决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7新年伊始,上海《新闻记》杂志第1期刊发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一,对06年度国内媒体报道的上百条产生了一定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进行盘点,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1.《华商报》刊发的“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2.《兰州晨报》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3.《华西都市报》的“扫墓祭祖烧“别墅”将被查处”;4.《上海证券报》“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5.《新化报》“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6.《信息时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7.《今日早报》“大雨袭杭百舸归”;8.《中国经营报》“铁道部酝酿火车票中加铁路建设费”;9.《民主与法制时报》“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新创     
《青年记者》2008,(12):2-3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推出《奥运津报》;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创办《大众证券报》;《北京晚报》首次实现滚动出报;江西出版国内首张赈灾唱片;北京推出“个人定制影视剧”;《红领巾》杂志出版增刊《孩子!孩子!》;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07,(6):26-26
2007年03月05日,《上海证券报》载《温总理,中国股民感谢您!》: 4日下午17:40,温家宝总理参加完全国政协经济联组讨论,离开委员们的驻地。总理边走边与苦等了他5个小时的媒体记们告别,大厅里不时地响起“温总理!温总理!”的呼喊声。忽然有人亮起一嗓子:“温总理,中国股民感谢您!”听到喊声,温总理回眸一笑,挥手向大家致意。记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瞬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图说     
(新华社照片,纽约)2011年4月21日,《中国证券报》与纳斯达克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就新闻资讯展开合作。《中国证券报》将提供合适的新闻和数据供纳斯达克OMX集团网站使用,同时纳斯达克OMX集团也将提供合适的新闻和数据供中证报网站使用。双方在签署完合作备忘录之后,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外的广告牌上播放签约的画面。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在部队军事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便尝试着向部队、地方媒体投稿。到地方工作后,先后担任《中国工业报》《中国职工科技报》《中国建材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县域经济报》《江苏科技报》《镇江日报》《工程机械》《机电信息》《中国机电工业》《党建之窗》《民主建设》《镇江工运》等10多家报社、杂志社的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8,(5):14-14
备受关注的中国大型客机股份公司的股东已经初步排定。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大飞机股份公司有望于今年两会前成立,其中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出资,为第一大股东;中国一航和中航二集团联合所占股比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14.
《新闻导刊》2006,(6):59-59
拇指轻轻一按,新闻尽在“掌”握。这是近日开通的“新华手机报”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的全新读报体验。“新华手机报”汇集了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电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国际先驱导报》和《瞭望》、《半月谈》等一批在眉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均报纸、杂志的精彩内容,集中了新华社和新垂羚网晦新闻报道精品、并根据手机的特点进行了摘选和浓缩。  相似文献   

15.
证券及证券市场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入WTO,也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影响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与证券及证券市场的出现同步,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3家国家指定的专业性报纸之外,许多不同类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与时俱进,也对证券及证券市场的报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由于证券及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出现和发展仅有十余年的历史,今后,它要发展为一个巨大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有很…  相似文献   

16.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靠着成功的揭露性报道,《财经》在证券市场迅速走红,《焦点访谈》闻名海内外,《南方周末》也迅速崛起……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媒体开始群起跟之。于是,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07,(10):32-32
<正>该系统的最初版本是在1999年开始研发的,目前是3.0版本。该版本是中国证券报技术部于2006年1月研发完成。该数据库主要为证券市场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同时为中证报和证券监管机构提供数据服务。该系统数据目前涵盖所有上市公司公告数据,将公司刊登的中报、年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地市级晚报,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晚报来说,一提到经济新闻,都会很挠头,很多人会认为经济新闻太大、太专业,与《中国证券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些财经类报纸相比,中小城市级晚报既没有人才优势,也没有版面优势,是很难做好的。其实,中小城市晚报并不一定非要跟这些财经类报纸比专业,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贴近性、可读性、实用性入手,照样可以把经济新闻做好。  相似文献   

19.
马小彦 《新闻窗》2010,(2):49-50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国内财经媒体的极大繁荣。老牌的三大证券报雄风犹在,《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实力雄厚,发展势头不可小觑。而由于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专业财经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这直接打压了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影响力。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如何在目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思维创新、行动创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方仁 《传媒观察》2005,(7):11-13
1998年《财经》创刊,第一期以揭露上市公司黑洞的《琼民源》打头,创刊号卖了5万册。2000年10月胡舒立率领的《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此后,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杂志上推出《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