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讲授这一章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规律,它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其中,生产目的是核心,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违反了它,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概念。它们既有确定的内涵,也有确定的外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内涵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本质,即社会生产目的质的规定性;而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内涵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本质,即企业生产目的的质的规定性。社会生产目的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本质的一切对象,即社会生产目的的量的规定性;企业生产目的的外延反映的是具有反映社会主义企业生产本质的一切对象,即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量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3.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五句话"的概括.这一概括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一概括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基础的,并不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本质概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只是做出了初步的回答.客观地讲,这一本质论断只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应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理论基础,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放在首位,并将其与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结合起来,全面、科学、完整地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产目的:资本主义是为资本家阶级需要服务社会主义是为全体劳动者需要服务崔朝栋社会生产目的是体现社会生产本质的经济范畴,不同社会的生产目的,体现着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层本质。在这一问题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理论界大都认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6.
手段与本质,是邓小平在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对范畴。手段与本质和本质与现象、手段与目的,都是对事物、现象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但却有很大不同。邓小平关于手段与本质的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手段与本质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包含三个由表及里,出浅入深的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基本的表象层次,是从社会功能来认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中间层次,是从运行过程来认识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最核心的层次,是从目的和结果来认识社会主义,三个层次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系统,这一论述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从本质上而不是从特征和现象上来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使我们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弄清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我国建国三十年来人民生活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也并不都是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于是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是我们的建设没有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呢,还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手段表述得不够准确和完整呢?我们认为问题在于,要从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过程去把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而不在乎概念的表述.因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对远距离教育还只停留在表面、直观的认识上。如若根据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势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看问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抓住了本质,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用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就是此文写作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近几年来,教育理论界展开了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的讨论。但是,这个讨论仅仅涉及的是教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的南巡重要谈话和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方,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一、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今天为什么要重新提出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呢?乍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这是社会主义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其间也发生过失误和曲折,直到现在,还有些人认为多引进一些外资,就是多一分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是没有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当前怎么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答的同题。  相似文献   

12.
建国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搞社会主义,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因此,社会主义实践充满了坎坷和挫折.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九二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的概括.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本质和现象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传统哲学教材已对这一点作了详尽的阐述。但是,本质和现象存一定条件下能否相互转化?如果能,则应当如何理解二者的转化?对于这些问题,现行哲学教材却至今尚未论及。本文试图就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转化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必然性?要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做哲学的思考。有些人从中国与亚洲四小龙的比较中,得出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从我囚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曲折以及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得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失败的结论,等等。他们由此肯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从而否认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种论证方法,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本质上看,并没有充分的根据。恩格斯:“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列宁同样认为:“以最简单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最简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企业生产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我们绝不能以此抹煞二者存在的差别。作为企业,它的生产目的就是盈利最大化,表现为“为价值”而生产;作为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并不是表现在“为价值”上,而是表现在“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它并不因社会主义制度采取计划经济形态还是采取市场经济形态而有所变更,绝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之前些年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曲折与失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现范围上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程度上具有不充分性。有些人因此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全面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观察问题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也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出发点。用联系的观点挖掘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有助于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精辟概括,包括五个要点。这五点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构筑起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框架。邓小平同志的五点本质论是一个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之一。解放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体现,最终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这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也是建国以来我们在解放生产力问题上的曲折历程所证明的。因此,解放生产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应成为当前思考各项改革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夏英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极为丰富,包含着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全新的理论观点,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我们早已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有关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过去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