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先验自我理论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现象学本体论的基石,是认识真理的根基,是现象学人性的保证,是自明性、价值、真理、目标的真正发源地。问题是这个先验自我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胡塞尔一相情愿的构造?这个先验自我的纯粹性、无限性、观念性如何和现实的人类及自然相通达?换言之,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关系如何?以及先验自我之间的和谐是如何完成的?现象学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中,并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将"自我"作为思维活动主体来为形而上学奠基的笛卡尔哲学,通过对主体的自身认识和把握来结束"哲学的第一原理"之时,《第一哲学沉思集》对"自我"存在的确立恰好刚刚开始。没过多久,"自我"的不可怀疑性促使"哥白尼革命家"康德有了重塑"自我=自我"这一逻辑命题的灵感和勇气。他让自我具备了不可以经验定夺的确定性和牢固性──先验性──主体的"先验同一性"。但费希特更肯定的是三大批判关于真、善、美中自我的完善化和理想化,他以"自我"的本原行动对人的本质给予理性的绝对化,并以绝对自我的人本化实现了纯粹意识的人格化,思想为尊严寻回的不再是道德的界条,而是卓越者信仰中完美的自由。文章主要根据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中各自的认知信念,试图从观念的自身意识进展到超越先验的纯粹自我,来审视近代关于人这一最高现象的理性规定中承当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自我论,作为主体性哲学的一种构设,肇始于笛卡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从笛卡尔、洛克到康德,作为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奠基者,他们同样确信,一切知识,一切真理必须以自我为根据,从自我出发,但是关于"自我"本身是什么却成了争讼不一的难题,因此也无法免除自己与生俱来的虚幻色彩。它要么被时间的流变所肢解,被经验有限性所分裂而一再丧失了自身的同一性;要么在保持了最为自洽的形式同一性的同时,被抽干了自己所有的经验内容,作为一个无实在性的形式条件,只留下一具"自我"的空壳。然而,现代早期思想家对"自我"的寻求和论证,无论如何都带着它们自身的成就与缺憾,开辟了一个时代主流的精神路向,并使日后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自评和他评两种,目前高校普遍以他评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此文将评价置于就业面前来比较自评和他评,提出通过强化学生自我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高,最终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6.
自我是如何得到确定的问题曾在笛卡尔、洛克以及现代的帕菲特那里得到不同的解答。自从笛卡尔将自我规定为思维之后,人们关于自我的看法便形成了既定的模式,而洛克、帕菲特便是在这种模式下希望通过修改一些细节来满足人格同一性的标准。但这些修改是注定无法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是在修改人格同一性的经验性条件,而这些条件难以符合人们所设想的一些特殊情况。与之相对的是,康德提出了自我是一种先验意识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很好地克服笛卡尔、洛克、帕菲特所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主体的颠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认识之主体的自我的身份无疑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本体论哲学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而放进了括号;认识论哲学将认识主体,也就是说将自我作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但是最终还是将同一性和自主性赋予了它;语言论哲学的革命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对同一、自主的自我作了彻底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不是来自于形而上学,而是来自于拉康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阐释。因为拉康的贡献,我们终于认识到,自我的同一和自主只是一种虚构和妄想,自我根本上是分裂的,因为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自我的存在是为另一个人而建构的,建构的方式和结果使他像另一个人,而且其存在注定要被另一个人夺走。所以,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  相似文献   

8.
论先验自我     
“先验自我”即人的心理能力、认为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自我的先天性内容,它表现为机能逻辑等五个方面,具有生物进化、遗传和心理发生方面的成因。精神自我中的先验因素,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过程个体身上以先验民发生的重演现象,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与古代哲学从自我以外的本原或上帝当中寻求确定性的做法相反,早期现代哲学选择了从自身寻找确定性根据的道路.无论是笛卡尔的实体性自我,还是康德的功能性自我,都体现着这种确定性追求的努力方向.然而早期现代哲学在从自我当中寻求确定性的根源时,也将人本身的感性的、流动的成分宣扬开来.因而从自我本身出发寻找确定性的根基,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而后现代主义恰恰又将自我当中感性的、流动的成分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终导致自我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斯皮茨是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重要发展者.他的理论主要针对生命头两年,尤其是第一年的婴儿,将其间发生的微笑反应、陌生人焦虑和摇头说"不"作为心理发展的三个指征,以此来描述自我与客体关系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婴儿两种心理病理学,并提出依恋性治疗方法.尤为可贵的是,他将精神分析的临床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同时积极采用测验法和电影方法,进一步推动了精神分析向正常心理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胡塞尔那里自我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在完成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随着先验现象学的全面展开,自我作为纯粹主体成为通过每一个我思将自己的射线投向对象的自我极,就其本性来说,它"超脱"于纯粹体验本身,并且它的持续在场使体验流本身的统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尝试以道德教育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问题,通过对西方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史的简短回顾。批判地继承一元决定论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合理内核,明确地提出了“三元双向互动”理论和“自我的三维二度结构”理论,进而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道德教育之可能的结构和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已"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我及其同一性影响着认知理论的发展,现有的物质实体论的生物实体自我观、非实体理论的心理模式自我观和非物质实体论的笛卡儿二元论自我观都有其局限性。洛尔结合了三种观点的优势,建构了以亚里士多德实体观为基础的新二元论心理实体自我,突破了三者的局限。在简单的自我实体基础上,洛尔用经验的主体构建了自我的同一性,自我意向心理状态延伸到非我外部世界的作用在与经验相关的知觉、行为、思维以及自我认知四种核心能力中体现。洛尔的心理实体自我及其核心能力的设定展示了经验的两个层次,突出了亲知、自我指称的认知重要性,赋予了指称对象客观实在性,为意向指称主体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个高中男生不爱学习,不想参加高考,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发呆,整个人的学习状态变得慵懒,成绩一落千丈.表面上是学习问题,但是本质上是他不能悦纳自我,自我价值感低,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咨询教师用两块不同大小的积木将他分成两个不同的自我形象,让他将想法和情感投射其中;通过积木位置的变化,让他能够看清内在的想法,学会接纳自己.  相似文献   

16.
自我是个人发展中整个人格形成的核心,理解自我时涉及个体的自我和发展的自我两个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认知机能和社会的期望的变化第一次聚合在了一起,使整个的自我的发展在内涵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自我认同是个人个体与自我身份的确认,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自我认同的实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早定、拖延、迷茫、达成四种方式。青少年要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促进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40):81-82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经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经历获取经验,才可以实现学习的价值。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学习。要想解决此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认知、自主判断学习,将学习经历转化为学习经验。实现如此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文章以小学数学科学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8.
普特南和柏芝提出的语义外在论引起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权威性的相容性问题的争论。本文考察相容论和非相容论的几个有影响的论证,提出对外在论理解的不彻底性是争论双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认为,采取一种贯彻到底的外在论立场,强调自我知识的语境约束性质,是辩护相容论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用语境约束的自我知识替代笛卡尔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就能够得到辩护。而且,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者在充分吸收、消化已有学习理论,特别是吸收和消化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将学习解读为自我经验的投资。所谓自我经验的投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要积累自我经验,而且要不断将自我经验投资到新的学习情境(市场)去赚取更多的自我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充分利用个体已有的经验,而且要善于利用群体经验,不仅要注重个体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作用,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投资到群体经验当中使自我经验不断增值,从而使经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将个体经验投资出去赚取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帮助学生选择投资的环境、评估投资的市场和回报价值以及如何对投资风险进行规避。  相似文献   

20.
王彬彬 《华章》2008,(16):12-13
在<观念1>中,胡塞尔完成了他的先验转向.先验的自我成为绝对性的"主体",是一切实显行为的"有效性基础".但是,这一极端的自我观发展使胡塞尔遭到陷入唯我论的批评.于是胡塞尔在<观念2>中就开始研究主体问性问题,但是他认为当时仍未能摆脱唯我论,故未将该书稿发表.此后十多年中胡塞尔始终专注这一问题,终于在<笛卡尔沉思>的"第五沉思"中获得暂时让他满意的解决.本文将以"第五沉思"为依据来分析胡塞尔是如何以主体间性理论来避免唯我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