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蹴鞠运动是我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中起源最早、历时最长、开展最为广泛的一项活动。它起源于皇帝时期,在汉唐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到宋代呈现鼎盛之势,明清时期由于综合复杂的原因逐渐走向衰败、消之。对蹴鞠运动的兴衰进行研究,以期向世人揭示古代足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代蹴鞠活动一步步地由对抗性、竞技性,向娱乐性和健身性方向发展,直至最后萎缩甚至消亡;蹴鞠活动的起源、发展和兴衰历史,与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制约,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  相似文献   

3.
中国足球"西来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把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和英国现代的足球分割开来,认为世界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世界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中国的蹴鞠在清代灭亡了,现代足球是由英国传入中国的。足球西来说是不正确的。足球最早产生于中国,曾经兴盛于中国;英国的现代足球是在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功动传入英国以后逐步形成的,然后伴随着清代末期英国对于中国的入侵又返回到了中国。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在清代末期进入了一个发展低谷。  相似文献   

4.
王长启 《收藏》2011,(3):136-137
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在古代是以铜为质铸造镜。据考占发掘资料记载甘肃广河坪曾出土一面铜素面镜,应属齐家文化时期,可以说是目前时代最早铜镜之一,也可以说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铜镜。商周时期以来人们使用铜镜逐渐普遍,铜镜上的纹饰内容也丰富多彩,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的发展历程,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在历史演进中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文化差异,提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现代体育冲击下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白雪 《新疆体育》2000,(2):11-12
回眸千年,跨过世纪,见证历史,再玩世不恭的人也堆免会泛诵出一点沧桑感。1000年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只有游戏,杂耍、养生术和风筝、秋千、龙舟等季节性、地域性很强的民俗体育。100多年前,洋务运动所带来的现代体育萌芽在这片缺少养分的土地上艰难存活,而在当今的世界体坛,除了不争气的足球和与高科技密不可分的赛车外,  相似文献   

7.
李晓博 《灌篮》2021,(2):58-58
中国自古以来在武术方面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在技术与理论上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事武术的实战技法的实用性和民间武术中拳种门派百花齐放、武术著作相继问世。通过借鉴明清时期武术的繁荣发展,探索其对当今武术发展在组织形式、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何启示,从而加大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从蹴鞠和足球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蹴鞠和足球的发展过程及它们孕育的中西方体育文化思想谈起,论述了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认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是体育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国要想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在民间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等.  相似文献   

9.
明清武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史一个值得注视的时期,这一时期武术的技术动作、理论研究都呈现出空前发展的局面,各种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武术渐次成为一个庞大的运动技术体系;大量有关武术的论著相继问世,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武术开始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最终成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武术的社会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中国武术承载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周洋 《精武》2013,(23):146-147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对高校足球专项课的影响问题。文章首先从技战术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体能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以及战术意议逐步得到了重视和关注三点分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然后又据此分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这三个发展特点,对高校足球专项课教学中技战术教学训练、体能教学训练以及足球意识教学的影响,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赵清 《精武》2007,(3):54-54
潍坊武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此后,潍坊武术不断发展完善,明清两代,是潍坊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武举人仕成就了明清两代大批武功卓著的军事将才。武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据《潍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潍坊曾出过两个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及其他武职官员更是不在少数,仅昌邑一地就有七十多人中试并任各种武职,青州、高密等地还出现了一些历代以武从宦的武术世家。  相似文献   

12.
孙玮 《新体育》2003,(6):56-57
代 价 4月12日,巴西教练卡洛斯与北京国安俱乐部正式解除合同,成为今年联赛中第一个下课的主教练 4月14日,国安俱乐部寻找新帅的工作开始明朗,去年在国安队执教的彼德浮出水面 4月15日,彼德重新回到北京,开始与国安俱乐部的谈判 4月16日,彼德与国安俱乐部签定了为期两年的执教合同 点评:国安俱乐部从与卡洛斯解约到与彼德签约只用了4天时间。但彼德再次接手的这支国安队早已今非昔比,俱乐部今年给球队定下的目标也只是进入前8名而已,与去年一定要争冠军的豪气相去甚远。 也许去年年底的时候,挽留的态度再诚恳一点,彼德就…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足球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捷 《体育学刊》2011,18(2):50-52
近现代中国足球有着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促进了近现代中国足球文化生态圈的生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足球运动员有着"东亚病夫"的民族隐痛和构建近代中国民族体质新形象的内在诉求,开创了中国足球"技术细腻、短传推进、边线进攻"的技战术风格。中国近现代足球发展历史留下的启示:遵循足球文化生态规律,培育足球文化氛围;加强中国足球行业自律,培养中国足球的精神;制定中国足球长期规划,探索中国足球的竞技风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经我国专家论证、国际足球联合会认定的“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的蹴鞠”展开研究,发现崇武尚射的东夷文明奠定了诞生蹴鞠(足球)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都临淄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孕育并发展了中国的足球;千百年间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的足球伴随着我国元代的西征传入欧洲,最终形成今天这种由中国人最先发明、英国人加进了踢球规则、全世界普遍流行的足球运动。  相似文献   

15.
以第10届、12届、13届以及第19届世界杯为例,阐述了世界杯对现代足球发展的影响,旨在为广大的足球爱好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日本文明转型与日本足球成功为借鉴,探讨中国足球改革的困惑与出路。研究认为:日本足球的快速成功在于日本文明的现代转型,向 日本足球学习要深入到其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才更有借鉴意义;中国足球的改革是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冲突的表现,中国足 球在形式上有所变革但在实质上难以认同外来文化,改革艰难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原因,主要是对于文化冲突的认识不足,改革过程的曲折 性,以及文化路径的顽固依赖性。中国足球改革的出路在于:一是要在危机中需要保持清晰的自省,明确改革的阶段特征,消除讳疾忌医心理,尊 重足球规律提出改革方略,正视改革的外在环境与外力的作用;二是要善于对外来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不能盲目拆拼外来文明,深刻反思举国 体制的一元论倾向,自主创新要正确理解与处理好中国特色、建构理性、学习模仿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足球发展的潮流与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7届世界杯足球赛进行剖析与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现代足球的发展潮流以及趋势与走向,对今后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在探究晋商的性格特质和晋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武术发展放入晋商发展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考察,对明清时期晋商、镖局对三晋地方性武术的贡献作粗浅探讨,以期扩大武术研究的视野,就教于读者,进而为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求日本足球成功的主要原因,其成功经验有:全面、多层次和选择性吸收外来足球文化;融合、改造和创新外来足球文化;注重和传播本土文化。建议:我国应充分认识当前中国足球改革的不足;深化足球改革,主动性、针对性、创造性地吸收外来足球文化;汲取优秀传统体育精神,坚持和传承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科学》2016,(1):40-47
中国人喜爱艺术类足球的传统显然受到国人爱看杂技文化传统的影响。现代足球是英国乡村游戏与英美法系混合后的产物,已然传播到世界各国,世界杯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浩大的单项竞技盛会。足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及近邻韩国和日本,这并非中国体育的一种短板,而恰好体现出了大国特有的抗拒外来文化浸润的本性。足球中蕴含有丰富的杂耍性元素,是对儒家抗拒游戏精神的一种反动,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的缺失也在足球竞技中得以象征性弥补。现代足球在生态全面退化的当今具有再现古典理想国中自由精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