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魏晋时期墓葬中佛教因素的出现,北凉石塔的流行和石塔神王像的中国化思想,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在逐渐进行。河西走廊地区的道教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天师道、方仙道、黄老道等道教支派都曾在河西传播,其中尤以方仙道最盛。民间崇拜主要表现为神树、社树崇拜。  相似文献   

2.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又因该时期河西山林川泽资源丰富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使渔采狩猎等较多的非农、非牧谋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十六国以及北朝文学关注极少,北朝文学史以及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笔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以及此时的文人创作群体、文人创作心理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较为混乱的时局中,五凉政权立足河西农牧业,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二是在汉魏以来河西核心城镇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河西城市群,并且具备了后世河西城市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割据的时代。然而,这时期西域和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一致性并非削弱;而且恰恰在这时,高昌地区形成了与内地同一的郡县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9.
frontier译成汉语是国境、边境、边界或新开拓地的意思。其实,从大量的美国西部片里那一批批追逐黄金、农场的frontiersman(拓疆者)的身影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开拓者们那种冒险的精神和征服的欲望,因此,frontier也表现出了一种精神,这也就是frontierspirit(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呈现出极为森严的华夷观,江统的《徙戎论》可作为代表性言论。西晋为夷狄所灭后,其华夷观如何转变?按照传统华夷观,华夷双方要遵守“内诸夏而外夷狄”,然而进入十六国时,夷狄却在中原建朝立业而成为历史主角。他们虽困苦于传统华夷观,但为了既巩固统治基础,又赢得华夏支持,不得已尝试“变夷从夏”。其主要体现在寻找和华夏同源共祖;倡导并传播儒学思想;强调以“受命者”、“有德者”得天下;宣传以“仁爱者”治天下。华夷关系至此出现全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河西文学史上,十六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中原大乱、战火纷飞,而地处偏远的河西相对稳定,成为士人向往的"乐土",在多年的经营下,渐成文化繁盛之地,文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南北各方的交流日见频繁,在当时北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晋察冀民兵是在共产党的动员和领导下建立和壮大起来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民兵的任务是进行游击战、配合部队作战和担任抗战勤务。民兵的军事战术有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扭击战和伏击战等。在民兵队伍中,由于有党的政治动员、党员的带头作用、有组织的军事政治教育和组织的民主性等原因,民兵成为打败日寇的重要力量,同时民兵也是主力军与游击队的助手,是主力军的重要兵源。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14.
参考近年来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关鲜卑墓葬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已发掘的几处墓地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宁市陶家寨墓地M1、共和县合洛寺墓地M01--M04具有明显的鲜卑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与内蒙古东大井墓地有着渊源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推测出这些墓葬主要是与秃发鲜卑有关的遗存。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之学 ,历阅沧桑 ,传至魏晋 ,因于时势 ,乃蔚成大国。谈者云起 ,注家星布。在这一时期 ,《庄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思潮的方式被流传、探讨和实践 ,成为庄学传播接受史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两晋十六国时期 ,是我国古代疫病的一个高发阶段。本文通过对此时期疫情资料的整理排比 ,力图简要分析一下疫情频发的原因、各界的应对措施以及对社会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河西五凉政权的手工业发展并未因政局多变而停顿。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由于五凉时特殊形势及地位,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河西走廊牧区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4自治县228名幼儿教师和8名政府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学前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民族教育政策导向、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教育质量等方面调查此地域学前教育现代化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缺乏专业性规划与引导,偏重于管控与制约;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明确的幼儿园民族教育现代化导向;幼儿园科层制管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目的观与教学行为非一致性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地域性中长期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经费投入;挖掘幼儿园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吸收、开发与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  相似文献   

19.
李文军 《天中学刊》2007,22(3):92-95
北宋的西北边区处于宋夏边防要冲,民族成分复杂,对北宋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宋政府根据形势需要,灵活务实地颁布了一系列民事经济法令来调整边区蕃汉民众的经济生活。这些法令的实施,促进了蕃汉民众之间的经济交流,对西北边区的安宁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