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3):29-39
在蒙古统治时期,定居在吐鲁番地区的回鹘人不仅将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而且还直接从汉文著作中摘录原文或依据汉文经典进行创作,《因萨蒂经》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柏林藏吐鲁番文献中有回鹘人书写的汉文写本《佛说法宝礼》和《弥勒启请礼》,在俄藏敦煌写本中有用回鹘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黄昏礼忏》,而柏林藏回鹘文写本U5923则为汉文《弥勒启请礼》之逐字逐句翻译。这些现象的发现与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元代回鹘文佛典和汉文文献的杂混问题。  相似文献   

2.
《金光明经》中的"舍身饲虎"故事是著名的佛经故事之一,在中原汉土和西域广为流传。回鹘文《金光明经》译自汉文本。文章将回鹘文本《金光明经·舍身饲虎》与汉文本进行校勘,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回鹘文本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吐蕃与回鹘的文化关系.主要探讨了吐蕃与回鹘的两次大规模接触,敦煌吐蕃文写卷对吐蕃与回鹘文化关系的反映,译自藏文的回鹘文佛经以及吐蕃与回鹘二者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敦煌写本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这里所要论列的只限于汉文写本,其他文种的写本有待于专家来谈。同时,这里所论列的虽然限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但也适用于吐鲁番出土的和历代传承的相近时期的写本。至于本文所说的“整理”,则包括辑、录、校、注、译等方面,后者目前所见主要是汉文对外文的翻译,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成果不  相似文献   

5.
回鹘文宗教文献对于古代维吾尔宗教史和语言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从考占发现所获回鹘文文献看,佛教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绝大多数译自汉文,少数译自藏文,个别文献译自焉耆——龟兹文等语文。本文所刊布的七件回鹘文佛教文献是本世纪初由伯希和、斯坦因取自敦煌千佛阔17号窟(即藏径洞),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伯希和特藏中和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特藏中。这些回  相似文献   

6.
张铁山 《家教指南》2001,(2):101-106
本文在对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收藏的同书残卷比较,提出:(1)该回鹘文残叶的翻译年代为元代;(2)回鹘文译本《杂阿含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3)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合经》为手稿本;(4)该回鹘文译本译自汉文,且采取摘取汉文原文中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护国三宝偈》夏、汉、藏三种文字的文本进行了对勘研究,指出西夏文和汉文九字本当是由藏文同步译出,且翻译时夏、汉两本之间互有参考,西夏文七字本则是在九字本的基础之上缩减而成。按照西夏的度僧考试以语言分科的习惯,论文推测党项、吐蕃童行以党项语念诵该偈的西夏文九字本《守护大千国吉祥颂》,而汉人童行以汉语念诵其相应的汉文九字本《护国三宝偈》。不过,汉文九字本对个别常见藏文词汇的处理出现了失当,给人的感觉是汉译者的翻译或佛学水平可能不是太高。  相似文献   

8.
汉文《金光明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佛教偈语。通过回鹘文《金光明经》第十卷二十六品《舍身品》中偈语的翻译与汉语底本偈语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出译者僧古萨里所运用的独具特色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现今的翻译活动也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佛经中华夏国称的两大音系———“震旦”与“脂那”彭海一.汉语佛经里华夏国称使用的译词有“震旦”、“脂那”的两阶段西晋以前翻译的佛经,华夏的国称大多义译为“秦”、“汉”、“晋”等。东晋以后的译经者,由于使用了西域胡语的转译本为底本(这些胡语或萃利语...  相似文献   

10.
西域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回鹘人(维吾尔族之古称之一)在漠北时期只信奉萨满教和摩尼教,不信佛教。唐文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人大规模地西迁到现在的吐鲁番盆地,因受当地宗教的感染,便逐渐转信了佛教。唐末到北宋(公元九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是佛教在回鹘人中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用回鹘文翻译佛教典籍的高潮,涌现出了一批用回鹘文进行翻译工作的大师。他们从各种语文(主要是汉文、吐火罗文、梵文、吐蕃文)翻译了大量佛经,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