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备受世界瞩目的《看不见的人》做一简要地分析与评论。作品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美国黑人形象,他在敌对的环境里在思想上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到清醒地认识,从失去自我和最终寻找到自我的转变。埃里森讲述了主人公的一部抗争的历史。"他"的宗旨不在于对种族歧视进行批判,而是希望借此打破种族的界限。本文重点分析了《看不见的人》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对现代人的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2.
吴太宇 《语文知识》2013,(4):102-103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黑人史诗,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小说显示了作者洞察美国现实社会的超强能力,体现了作者大无畏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3.
魏微的中篇小说《化妆》,展示了女主人公许嘉丽由于自我身份的缺失及认同的危机,迷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自律与道义担当,在现代都市物欲与情感生活中的迷惘、痛苦与挣扎。嘉丽内心多疑、庸俗与变化无常的情绪,使她真正体味了"伸手不见五指"的人生黑夜。  相似文献   

4.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5.
电影的主题和视角由角色阐释,一部单一主角的电影,其主题和视角则更为突出。《征婚启事》是以一位中年女医生的征婚过程为故事主线来展开叙述的电影,在电影中,女主角是一个始终未变更的主体,围绕她的征婚启事出现的各色男性显示出符号化的模糊性和替代性。《征婚启事》以征婚题材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情感困惑和自我认同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司汤达的《红与黑》,分别介绍了两位男主人公七哥和于连的奋斗历程。两者之间既存在着较大的相同点,同时,又有着差异。本文拟就两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浅析,使读者能透彻地理解人物,进而揭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总结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具有的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就是,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而且,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陌生人》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品之一,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风靡全球。小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长在没落的斯特灵家族中的女孩——华兰茜经历痛苦最后找到幸福的故事。本论文将着重研究女主人公华兰茜·斯特灵这一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自我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女孩都希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并且找到一位能与自己相伴终生的白马王子。本文将从现代人的角度去赏析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著作《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一达西,即本文中的冰山王子。  相似文献   

11.
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仍旧存在的种族歧视,并揭示了在这种状态下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本质和实现自我理想的悲剧。着重分析了主人公“我”探索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异化感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同时也探讨了它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主要采用自由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和思想行为的叙述体三种思想表达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其思想不断成熟,"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对‘看不见性’的觉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看不见的人>具有许多狂欢化文学品质.小说中既有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又有以酒店、街道为隐喻的狂欢广场,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希望颠覆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从不平等的制度中逃脱出来的"狂欢乌托邦"的理想;另一方面,小说还巧妙地运用狂欢节上诸如"加冕/脱冕"之类的礼仪形式,在对主流社会体制进行讽刺和"降格"的同时,表现黑人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理想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15.
拉尔夫·艾里森创造性地将爵士乐融入了小说的创作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本文试图从叙事结构、叙述方式以及主题上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爵士乐,以此来探讨音乐因素在美国黑人小说中所造成的影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生前完成并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无形人》在美国文学史中经久不衰。文章从文化背景和代表性人物两个方面分析造成主人公无形命运的原因,认为白人文化不仅影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也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了许多外部障碍,是造成主人公无形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谭佳 《海外英语》2013,(21):252-254
Invisible Man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black literature in America.In this novel,the writer Ralph Ellison depicts the hero’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white dominated society with his unique narrative techniques.As an individual in a society,the hero in this novel gradually realizes that he is an invisible man in the white dominated society and he doesn’t have the social sta tus which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white at all.To change this situation,the hero in this novel suffers many difficulties and hard ships with an attempt to prove his existence in front of the white and the numerous black fellows and obtain his own identity as a black man which will be recognized by other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frican American’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by interpreting Ellison’s Invisible Man.  相似文献   

20.
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在书中,作家埃里森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