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转换,涌现出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为发展载体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大量具有复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切实面向未来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技术人才。在建设路径上,高职院校要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工科"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呼唤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平台的改革创新。"校地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破了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藩篱,构建起跨界与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专业交叉融合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构建专业群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实验平台,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素养的实践平台,为地方高校培养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视域下,传统的高职工科专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期望更高,这决定了高职工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更为系统。“三创”型人才指的是具备较强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培养“三创”型人才,要创设和优化学习平台,以课岗赛证教育来提升“三创”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打造全链条的“三创”教育模式、打磨新工科教育试验机制并为“三创”实训体系化教育服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标准内容的调整,使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面临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挑战。同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也对高职院校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时代工科类专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遵循提质培优的四项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应坚持“区域产业需求”导向、“教学标准引领”导向、“实践育人攻坚”导向和“创新特色发展”导向,并基于此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养新时代工科人才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5.
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我国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型工业对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在工科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办学特色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工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规格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工科建设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及优势,以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根据建筑行业的产业导向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高效便捷的学习环境;校企联动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通过组建大学科师资团队、推行多导师制,建设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培养生物工程领域新工科人才,探索形成了了5M智能生物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体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教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生物工程领域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背景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蚌埠学院硅基新材料创新平台为例,对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创新平台实际,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实践基地等方面加强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模式对新型人才有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将迎来全方位的新挑战。为防止人才的断层,教育部基于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莆田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采取了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队伍、大力实施应用型课程改革和推动应用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大要素:课程设置、教法运用、人才培养评价。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产业需求与发展为导向,拟以安徽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为例,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融入工程专业教学新理念、拓展专业建设新内涵并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打造专业教学新队伍、增建专业实验新平台和实习新基地、塑造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新课堂的专业综合改革具体措施,通过改革实践让相关学生、教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最大化受益。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建立"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业化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实施工程教育认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赋予了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工科教育供给侧面临巨大挑战,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人才标准等亟待改革。基于与本科新工科教育的路径对比,结合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的特色,可以推进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供给侧的如下改革:立足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以专业链(群)与新工科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专业结构改革,以人才链与岗位链精准对接的课程与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以知识链与技术链精准对接的学生专业技能叠加改革,以专业交叉融合为目标构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文科"改革。  相似文献   

15.
赵强  曹江涛  金鑫 《大学教育》2023,(18):101-104
课题组在石化控制类工程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把“产业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和OBE理念”融合贯通,将“知识、能力、素质”融合贯通,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造了新工科背景下的石化控制类专业群,营造了面向生产实际的育人环境,形成了基本完善的石化控制类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成效显著,培养了一批面向石油化工产业链,服务于生产与技术管控、设备与能源管理、安全与环保监控以及生产与运营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新工科人才。改革过程与成果对行业特色高校传统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面向未来新技术,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有“跨界”的格局,围绕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使命,突破各种壁垒实现不同资源的融合协同。通过成果导向(OBE)理念,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作为产出,围绕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信息化五大要素,探索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从知识逻辑、产业逻辑和政策逻辑出发,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逻辑、现实困境和改革路径.并以智能交通专业为例,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这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面对产业变革与市场需求开展自我演化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成 《教师》2023,(12):120-122
为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对数字安全人才的需求,文章对当前数字安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究基于“岗课赛证创”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实战共同体”模式。文章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高职长学制多元化、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打造“双元”育人的典范,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实战资源等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水平的数字安全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在当前产业发展现状下面临的校企合作不深入、人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业群提出的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育人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改革举措,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詹友基  贾敏忠  高璐 《教育评论》2022,(11):133-137
打造一支能胜任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在培养符合新工科需求的人才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文章根据新工科建设对教师的新要求,系统地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福建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六大措施,讨论新工科背景下教师评价与考核的转变,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