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应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把“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应根据“四史”特性,确立教育目标;发掘“四史”资源,充实课堂教育;围绕“四史”主题,开展思考探究;总结“四史”教育,生成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2.
刘江  肖冬梅 《亚太教育》2023,(3):100-102
高中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是高中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叙事教学法与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存在紧密联系,对推进“四史”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运用叙事教学法推进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需遵循真实性、趣味性、情感性、价值性原则,运用陌生化与熟悉化相结合的叙事导入策略、多元化叙事主体与视角的叙事展开策略、解构与建构相结合的叙事升华策略,提升“四史”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认同是其首要且关键的学科核心素养。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融"四史"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在开展"朗读者"活动中强基,在办好英雄故事会中固本,在强化辨析式学习中提质,在积极参政议政中增效,努力让政治认同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职校学生历史自信、筑牢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意义重大。“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本质相同、目标一致、内容契合。在实践层面,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整合“四史”教学内容,是“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新时代中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要途径,是坚定新时代中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法宝,是培养新时代中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举措。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在遵循政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高效育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课堂“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四史”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高中“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助力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更是高校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基础所在。鉴于此,从“四史”教育有机融入的价值意蕴分析入手,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四史”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的必然选择、拓展教育内涵的关键渠道、落实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进入新阶段,要把握好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和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等基本原则。立足高校具体实践,从提升教育互动有效性、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突出形式开展新颖性、注重学习实效持续性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8.
沈茹 《天中学刊》2023,(1):149-1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契合相通。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凝心铸魂、筑牢根本”的作用。“四史”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史”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学史明理增信。面对形式单一、认同度不足、缺少整体协同等问题,要以“大思政课”格局构建为立足点,打造协同育人的“四史”教育模式;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四史”教育活动;创新传播载体、打造数字化“四史”育人路径,不断深化学生对“四史”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密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自觉既是思政课之需,也是辩证法之要,善于以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哲学辩思中审视和厘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逻辑,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擎画和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进路,不仅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然之义,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然之道。  相似文献   

11.
凌贵光 《高教论坛》2023,(4):1-3+18
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大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革命初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大学生在促进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充分融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确保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为全面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历史观、强化使命担当和补足精神之钙。“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分别具有同质性、一致性和互通性,为其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四史”中所蕴含的奋斗史、自我革命史、创业史和初心史。为使“四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四史”的育人价值,提升自身“四史”育人能力,加强构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系和团队协同攻关。  相似文献   

13.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在需要。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必须把握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鉴于此,应从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四位一体,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4.
“四史”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与智慧、深厚的理论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力量。分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20年5月21日,中央党校向各级党校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工作。次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因此,把“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史识,形成端正的史德,领会历史背后深刻的意蕴,最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四史”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师与生双方存在不足等现实挑战,可通过发挥党委领航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途径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相通,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把握整体性和倾向性并重原则、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从面—线—点做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搭建“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打造“四史”教育本土教学资源实践基地,能更好地发挥四史”教育中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使命担当是"四史"教育根据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与青年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而设定的新教学目标。在使命担当视域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其目标在于让青年学生更好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进一步提升自身担当能力;增强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在实践层面,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化与个性化、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手段融合、多主体育人格局及"四史"教育常态化开展,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郑春华  丁元  房勋 《广西教育》2022,(3):64-66+70
本文基于“四史”的内容及教育价值,论述“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开展“四史”主题的教师培训、开展“四史”与思政融合的教学研究、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开展“四史”融入思政的实践活动等“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四史”教育实践,阐述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的措施,探索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的方式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以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改革,不断提高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