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简要阐述了《歌曲创作》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归纳了学习歌曲创作应具备的几项基本条件;分析了作曲者在创作歌曲时的思维过程与状态。力图通过讲解使抽象的音乐创作过程具有最大可能的“具像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新音乐课程标准出台后,音乐课内容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唱歌课,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灵活新颖。高中的音乐也不再是鉴赏课一门,而是开设了六个模块由学生选修学习。其中《创作》模块是很多老师不愿意开设的课,觉得它理论性较强,不具体,难把握,难操作。其实,“音乐创作”模块要视具体的学生具体的环境来操作,是最有“个性”的课程了。音乐《创作》课与其它科目不同,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是《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方法上,可挖掘更广泛的音乐课程资源,将创作课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探索音响与音乐是一种发掘学生潜能的创造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掘创造性潜能,引导音乐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文 《儿童音乐》2014,(8):65-67
正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把音乐创作隆重推出,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新课程改革把创作纳入了六大模块之一,给了学生兴趣发展选择的空间。"创作"模块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高中学生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真正的特色教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我在平时认真潜心研究新课程,在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音乐表现内容、音乐创作过程、音乐创作中“美”与“新”的关系、作曲家创作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等一些争议问题的论述,说明了作曲家的创作是整个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从音乐实践活动的整体来看,作曲家的创作具有创作过程的主动性和创作结果的被动性这一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6.
音乐艺术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个主要环节,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连接着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是音乐作品得以展现的一个桥梁。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的再创造,首先是创造性的艺术,其次使音乐作品变成“活化”的彤态.第三是构建着音乐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视唱练耳”是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总任务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练就一手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它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识别力、提高视唱能力、加强读谱能力、发展音乐感觉,都有极大作用。而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正是以这些能力作为基础的,因此,这门课程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整个业务素质,可见其在音乐专业诸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是小学教育中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重要的课,其作用是教给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音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节奏游戏、即兴哼唱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问题]程胜君(杭州市长寿桥小学):音乐“编创与活动”中的“编创”有的是即兴表演,有的是有明确学习要求的音乐编创。学生的即兴表演是否需要教师有所指导?教学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名师解答]中小学音乐教学“编创与活动”中的“编创”包括即兴表演活动和简单音乐的编创。简单的音乐编创是指需进行一定的音乐创作构思,并运用一定的创作技法和手段进行的音乐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0.
“音乐粉丝”产生的心理原因是追求自我认同,众多“粉丝”组成“粉丝”团体是追求归属感,音乐粉丝”对音乐创作和音乐消费市场都有深刻的影响,“粉丝”也有创造力,他们的作用影响着音乐生产与创作.  相似文献   

11.
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1881—1945)是二十世纪最富盛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奠基人之一.他把农民音乐做为“音乐复兴的理想的起点”.他是第一位在自己的创作中揭示了地地道道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人,巴托克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特点,创造性的强化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量,他的音乐语言是独特的,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同时,他又是属于世界的,是李斯特之后享有世界声誉的匈牙利现代多才的音乐家.我们依据巴的创作生涯和其音乐创作风格,分以下几点来谈谈:  相似文献   

12.
正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着特殊的作用。音乐创作活动是发挥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重要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本文结合笔者课堂教学实例《草原之声》音响小品创作活动中的实施体会,从音乐创作体验活动的设计、教材中创作素材的挖掘、创作活动中师生间的平等互动等三方面浅谈自己对小学音乐创作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传统“曲式学”及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内蒙古地区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专业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民族化意识日渐强大,民族风格的作品分析与讲授与民族音乐创作和表演并未能充分匹配,曲式课的教学面临着理论、实践、内容等多方面的挑战,以原有的曲式理论构架为基础,适度增加对蒙古族风格创作作品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是《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学习领域之一,每个年段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这些都是以前《音乐教学大纲》没有涉及到的。如何把音乐创造活动付诸于教学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把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引入课堂,上好音乐创作课,给旧教材赋予新意。小学高年级学生心智开始成熟,他们探究兴趣浓,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表现能力和创造学习能力均较强。据此,我把沿海版教材…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音乐表演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与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把音乐作品这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欣赏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歌唱艺术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和推动音乐创作的使命;另一方面又有通过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从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歌唱表演的作用正是在与这两个相关的环节联系中显现的。一、歌唱艺术创造性与真实性相互结合歌唱表演作为二度创造决定了它必须兼顾创造性与真实性相互结合,并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歌唱艺术作为二度创作,仅仅具有真实性,即对原作忠实再现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与表演者的创造性相结合,实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  相似文献   

17.
高校音乐教学中,《歌曲分析与写作》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对音乐作品认识、分析及创作的基础.但目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越来越背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术界已经逐渐意识到,本课程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大势所趋.本文就高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目的和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从而让学生达到真正能创作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学习音乐和研究音乐的人,对乐感问题是非常注重的。任何一种艺术的学习、实践、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的体验及灵感的发挥。音乐工作者把这种“灵感”看成是‘“乐感”,故而不论是音乐学习、音乐创作,“乐感”都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什么是“乐感”呢?简单地说:“乐感”是乐语分析、理解和应用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了提高这种表现能力和加强这种表面能力的准确性,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乐感的作用乐感是音乐创作、演唱、演奏的灵魂。人们对某首乐曲的创作或唱、奏成功与否,都会用‘“乐感”来评价。“乐感”好的就会对作品的形象把…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具体到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 ,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 ,但是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还谈不上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 ,而是在音乐的启蒙和熏陶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首先 ,要有基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篇文章是字、词、句的组合。一个概念由…  相似文献   

20.
音乐创作是音乐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环节。音乐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及其表达方式 ,必须通过作曲家融入社会去创造 ,将内心体验转化为音响结构。完美的物质创作首先取决于精神创作 ,解决好精神创作与物质创作的辩证关系 ,也就认识到了音乐创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