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柏明 《师道》2013,(7):59-60
校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模式”、校本研究等现已成为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最贴近、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校本课程开发了。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确立研究课题,对校本课程开发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装备保障类课程的专业特色鲜明、岗位指向性强,天然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特点,是落实为战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探索优化课程思政策略的良好“试验田”和重要“桥头堡”。遵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分析装备保障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挖掘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适合的展现形式,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该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策略。通过不断完善的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装备保障类课程实现了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领导管理能力是军校学员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员毕业后能否有效履行基层部队任职岗位职责。传统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传授、轻应用实践”的现象,导致学员毕业分配后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海军基层管理与实践课程是培养学员领导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定应突出学员领导管理能力培养,应采用更有利于学员领导管理能力形成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研人员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具有“引领”、“聚合”、“助推”作用,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孵化作用,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进程中具有裂变作用。因此,基层教师对教研人员有“七盼”。  相似文献   

5.
“反思”与“实践”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反思性实践教育者”为目标;以“反思”“实践”为理念,提出构建基于幼儿园实践的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既定教育实践、反思共五大类课程。并指出保障条件为:树立以“反思”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建设有话语权的示范性实践基地、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6.
伴随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模式”、校本研究等成为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基层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概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最贴近,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校本课程开发了。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设置了许多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因为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两类人员”是指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意义重大。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两类人员”职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县域普通高中存在将研究性学习虚无化、形式化、边缘化和学科化的倾向。要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必须建构由资源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指导保障构成的“四轮驱动”、协同作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学校保障机制。县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常态实施的学校保障机制的支撑条件是: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基层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一定的灵活性,来开  相似文献   

10.
对开放教育基层导学人员基本要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教育基层教学点,课程导学教师及导学员是影响基层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角色,对基层教学点这两种导学人员的职能、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要求,并加以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浅析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加选调生等更加地丰富,毕业生的切身待遇也相应的得到了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2.
以“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为基础,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相融合的发展。在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教学和开放教育“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赛带训”,对两类教育具有共同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现两类教育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对包括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在内的两类教育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基本上是循着“确立一个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的思路展开的。“确立一个意识”是指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是指由最初  相似文献   

14.
装备的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装备保障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对国内外知名大学装备保障类似课程进行系统调研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军装备保障人才素质培养的急需,阐述了“装备保障工程学”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详细给出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高等教育解决“如何保障人的培养”的核心保障资源,美国一流高校微电子类课程支撑了相关专业的通识教育,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验,实践着该学科专业有效的专业教育,成就着一种使人持续发展的教育.美国众大学的共识共为以及从中美微电子类课程比较研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构建宽口径的专业课程体系、反映重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现研究型的教学方式以及实施强实践的课程实验.  相似文献   

16.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受教育的个体与社会的完美统一。各专业类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正是对这一教育目的的具体实践形式。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是围绕一定的认知对象,以一定的“影响半径”而形成的不同面域。专业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之间存在着分离式、交叠式、包容Ⅰ式和包容Ⅱ式等4种模式。从微观角度来看,这些关系可以统一为新型关系模型,即“知识团”(知识点的聚合体)的专业性和思政性。地质类课程的知识团可以划分为“状态—描述”类、“现象—识别”类、“规律—归纳”类、“要素—分析”类、“结构—搭建”类、“作用—解释”类、“性质—阐明”类、“设备—操作”类、“工艺—设计”类等9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建成 ,对教育领域最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被逐渐引起重视。笔者以从事基层网络管理、信息教育的经验为鉴 ,简述了几年来管理学校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一些心得与技巧 ,提出了中小学网管人员必备的能力和素养之浅见 ,以此作为各中小学网管人员学习课程的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Auto CAD》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教学成果的体现等方面,探讨了《Auto CAD》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探讨了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台湾师大教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的本科教学计划,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有四:一是三个计划,两大风格。台湾师大与华东师大的比较接近,而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异其趣。二是培养目标,同异两存。台湾师大教育学系主要培养“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人才”与“中等学校师资”,而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本科将朝培养“学者型”教育工作者方向发展,拟试行“4 3”或“4 2”学制,即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三是变通招生,广开生源。相对而言,台湾师大招生的路子似乎宽广一些,招收多种保送生,还有插班生。四是紧扣目标,改革课程。台湾师大教育学系课程变化的主要趋势:拓宽文化基础,减少一般理论科目,加强专题课程。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坚持“两类三块四个内涵”的课程改革方案:“两类”指“必修”与“选修”两大类,“两类”的改革策略是适当调整前者,大力发展后者。“三块”指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均由文化课程、情境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四个内涵”指“充实文化底蕴”、“突出理论修养”、“增强情境感悟”、“培养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