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课程当中,能够更好地落实和实施STEM教育的课程是《科学》。小学科学新课标将"技术与工程"以章节形式归为单独一大类,适应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时代需求,这也是渗透STEM教育的体现。本文重点探讨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2.
朱毅超 《小学生》2024,(3):82-84
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育,其突出了学科交叉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STEM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点。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STEM教育,可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本文论述了小学科学课与STEM教育融合的意义及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  相似文献   

4.
5.
笔者根据培养创造力的原理,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培养良好个性、提供自由宽松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班级学生显示出对创造性形容词的偏好,更喜欢上学、喜欢学校、老师和朋友。试验班级的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干家务活的时间,更重视创造力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参透创造教育思想;交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相比其他学科,作为有“思维的体操”之称的数学,拥有着实施创造教育和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提倡在"做"上学,这一思想对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积极作用,应融合STEM理念,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强化思维能力,以培养综合能力.文章先分析STEM理念的含义,进而研究理念与教学融合的原因,最后提出实践方法,以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发展与竞争并存的新时代。在这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的竞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9.
10.
一、实验的依据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的提出,提醒我们对关于现代化、关于世界、关于未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而严肃的思索。思索的焦点是人,因为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因此,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作为己任。未来社会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需要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117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以TTCT(图画)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为量具,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3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加大对创造性倾向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机抽取1252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以TTCT-A和CRT等为量具,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3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商;培育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加大对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思维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在借鉴国内外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后,提出基于STEM教育理念,将图形化编程与小学数学进行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设计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案例,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飚 《福建教育》2020,(44):54-55
<正>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确立了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实践创新、科学精神、问题解决是较为薄弱的一环,这也是我国科学教育一直以来的难题。近年来,从民间到政府层面都在积极倡导的STEM教育可以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STEM是以任务驱动进行的项目式、跨学科的融合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设计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培养创造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三年级“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让学生计算 206×358。因为学生已学过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很快用竖式算出得数。当学生算好以后,教师说:“你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被乘数和乘数位置的方法自己验算一下。”学生验算好以后,教师进行检查,发现全班五分之二的学生在验算时,用0乘这一步省略掉了。学生的验算正是这节课要教学的例题:358×206。在老师没有教学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省略掉用0乘这一步,就是一种创造。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定位小学生的创造力。众所周知,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什么是创造力呢?就当前来看,更多的研究都趋向于将创造力看作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比如美国当代创造教育家阿玛拜尔提出创造力由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和人格因素三种成分组成,并指出这三种成分还存在交互作用;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柏格也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他提出了创造力的三面模型,即智能层面、智能风格层面和人格层面,他强调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每一层面内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另有一种看法,即根据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及独特性程度一般可以把创造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创造力、中级创造力和高级创造力。初级创造力是指取得对本人来说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深入发展,传统课堂结构得到创新完善,在提升教学综合质量基础上,可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符合当前教育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堂结构初探进行分析,以期为创新完善当前小学科学课堂结构,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学习者的创造力进行测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实践的难题。STEM教育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研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吉尔福德的创造力结构划分理论,解析了STEM教育活动中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和思维同一性特征,构建了面向STEM教育情境的创造力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机器人教育活动中学生在S.T.E.M学科维度的创造性表现和思维过程特征,设计了面向教育机器人活动的创造力观测量表,并在小学生机器人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开展实践应用。研究表明,基于该模型的测评工具和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学习者的创造力水平,支持对学习者创造力学科倾向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厘清学习者知识基础对创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