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助词"得"与语素"得"有时不好区分, 我们不妨采用加词和变换句式的方法辨认。具体方法是: 带助词"得"的句子,可以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变成复句,形式是:主语 谓语 时态助词,谓语 得 补语。如: ①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  相似文献   

2.
动态助词"过1"表示"发生并终结于过去",其频率可为"一次或一次以上",包含"时"、"体"以及"频率"等三个方面的语法意义。动态助词"过2"也表示"发生并终结",但与"过1"不同的是,"过2"既不表"时"也不表"频率"。与"了"共现的动态助词"过"是"过2"而不是"过1"。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里的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关系.对于汉语里的完成体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完成""结束""实现"三种观点.这和动态助词"了"意义的深入研究关系密切.本文试图揭示完成体和动态助词"了"的真正关系:汉语的完成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动态助词"了"分为了1,和了2,了1表完成体,了2表实现体.  相似文献   

4.
近代白话文献中的句末語氣助词"在裹"源自表方所意羲的"在裹"."在裹"从方所范畴演变到语气范畴,语法化路径是:句末处所结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所关涉的意义跨越空间、时态、语气三大范畴,其方所意义、功能不断泛化与句法位置、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6.
语法知识问答秦明初一册七为什么要把“时态助词”改称“动态助词”?“着”“了”“过”这三个助词,《暂拟系统》叫做“时态助词”,而《语法提要》却改称为“动态助词”。这一改动是有道理的。因为,“着”“了”“过”表示的并不是时间的变化,而是动作、行为的进行或...  相似文献   

7.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8.
《李十三十大本》中的助词“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十三十大本》是清代陕西著名戏曲家李芳桂创作的碗碗腔皮影戏剧本,其中多处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助词"加"。从语法意义看,表将来时态;从句法位置看,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从句类选择看,多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因此",加"是表达时制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应属于表未然的时制助词。这个助词是对近代汉语助词"加(价、家、假)"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十大本》中助词"加"的丰富语例,为研究近代汉语提供了鲜活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9.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我们把“了、着、过”看作区别于一般词汇的专用时态助词.过去关于现代汉语“体”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为依据,绝少提及形容词谓语句的“体”.本文认为,形容词谓语句的体特征与动词谓语句的体特征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1.
“半意志将来时”是介于“有意志将来时”与“无意志将来时”之间的一种中介状态。“半意志将来时”用来表示含糊的意志、直率的请求或客气的命令,可用于间接引语、条件从句或表示请求、命令的句子中。  相似文献   

12.
战国形声字之异体与战国古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101-105
战国文字的谐声现象是研究战国语音的重要凭借。从异体字不同的声符入手来研究战国古音,也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办法。战国形声字的异体字有三个种类:换用不同的声符、换用不同的形符、换用不同的声符和形符。在声母方面的特点是:以本组声母自谐为主,舌上音本组之间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余母、定母更为突出。唇音帮、滂、并关系密切。喉音见、溪、群及影、匣关系密切。在韵母方面的特点是:以本母自谐为主,这种现象比声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3.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完成态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表达形式。汉语的完成态是通过动词加“了”等词来表示动作的完成 ,而英语的完成态则是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两种语言在互译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来"的用法异常复杂,仅其助词属性下就又可以细分出六七种不同的用法,但这些用法大多并未能沿用到现代汉语共同语中,这也包括用作动态助词的"来"。从历时发展来看,动态助词"来"产生之后,在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的使用并未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是在共同语中逐渐衰落了,今天仅在偏南方的一些方言中还有所使用。作为动态助词,"来"的衰落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身功能负担过重,以及在使用中受限制过多的内因作用,也有系统内部成员竞争的外因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7.
考证《三国志·董卓传》、《刘表传》等篇中10处记载不确切和传抄讹误的地方。这些地方涉及到职官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地理等,有些还关系到对整个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语法书里,英语动词过去时被定义为一种指称性的时态,主要用于表述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然而动词的过去时态还有非过去时间用法。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态的用法,揭示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即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9.
以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角度探讨英语过去时的功能多义性.为语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太平天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编撰体例,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所创立的“新综合体”,是对中国传统历史编撰体例自觉 继承和发展,这种体例不仅了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要求,而且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编撰的新体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