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3年的语文高考题第17题里考了这么一道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 。 …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鉴赏     
〔能力训练〕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穴1雪这首诗是初唐较早的一首五绝,它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穴2雪全诗从哪些地方突出了一个“悲”字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江水。穴1雪诗的起句“移舟”和“泊”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芽以“移舟泊烟渚”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芽答:___…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首句写景对于诗歌战事的叙写起了什么作用?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3.这首诗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出怎样的情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注]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阙。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  相似文献   

4.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1)这首诗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请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高考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 是哪一个字?为什幺?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相似文献   

6.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反而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和愉悦。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这样认为?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渡桑干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价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  相似文献   

7.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清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几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一)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这是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有人说此诗之眼在"有情"二字,从哪两句可以直接感受到?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鉴赏》2006,(5):35-37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形象?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  相似文献   

10.
一、高考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相似文献   

11.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2)请对诗中“白雪”这一形象进行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相似文献   

12.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简析“林暗草惊风”一句,说说它在诗中起的作用。答:(2)前人评论此诗说:“此借用李广事,见边帅之风范。”诗中突出了“边帅”的哪些“风范”呢?试结合具体诗句简析之。答: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这首诗要吟的对象是“菊”,诗人为什么提到“蓬蒿”“瓦松”和“露”?答:(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菊”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3.阅读下面的散曲,…  相似文献   

13.
一、唐诗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什么?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申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是什么?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1)诗从“相访”写起,由“孤舟”写到“至天涯”,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第二句用“万转云山”…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成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饮 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答:(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答: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兰 …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一、二两句说行者,是从送者的角度写出的,但第三句里有“酒醒”两字,点明送者酒醉而睡。这岂不矛盾?你如何理解呢?2.行者一路“红叶青山”,送者日暮“满天风雨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1、第二句中,“唯有”与“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表明了什么?2、既然只有“两枝残”,诗人又为什么感到“惆怅”?3,诗人“把火看”花,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慨?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5题。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4、读全诗,说一说寒梅早发的原因是什么?5、诗人的“疑”,表明了什么?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的文学鉴赏题独辟蹊径,设计新颖,颇具特色。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兴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门怨李白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古人评此诗:“通首不言怨,怨在言外”,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饮 酒 (其五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己忘言。1 这首诗语言平易 ,结构严密 ,尤其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二句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得到很高的赞誉 ,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                                        2 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 ,“它天成自然 ,毫无造作之迹 ,平中见奇 ,淡中有味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请写出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