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这是一个唐代“越州窖”青瓷的酒壶,(原高约中尺一尺)俗名“天鸡尊”,又名“鸡头壶”。这件青瓷壶秀拔端重的造形,既富于雕刻美,加上光润莹澈的青碧釉色,综合作成的完整效果,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这种瓷壶的造形,有一个久远的传统。在殷商青铜器群中,我们已经常见到种种由原始三足陶器衍进而成的鸟形器物,最著名的有“枭尊”和“鸡卣”。东周以来有“鸡盉”,汉铜器中有“凫尊”。陶明器中还有战国时“鸠形带柄的陶杯”,彩绘象生的“凫盤”,北京汉墓出土物中也发现过“枭尊”。这一系列铜陶器物,制作形象虽然各不相同,多数是用来贮藏  相似文献   

2.
我国瓷器的烧制,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占着彪炳灿烂的一页,就是对于世界工艺美术方面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关于瓷器的造形、釉彩、以及图画装饰的材料都极丰富,因而有必要从各个方面予以科学的详细的分析。在这里,仅就釉彩部分作一简单的叙述。首先要谈的是青釉。提到青釉,应该从釉陶说起。解放前,在安阳殷墟曾发现过釉陶碎片,但当时并未为人们所重视;解放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在河南郑州  相似文献   

3.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内)发现两瓮唐皇室窖藏文物,共一千多件,其中金银器二百七十小件,有环柄八曲杯、环柄八棱杯、羽觞、高足杯、带流大碗、六曲盘、桃形盘、提粱壶、提粱罐、双耳锅、?顶盒、三足铛、熏炉和熏球等,制作精细,数量众多.器物的成形以钣金和浇铸为主,并采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制作工艺.部分金银器的造型、纹饰显然受到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影响,同出的玻璃碗、镶金兽首玛瑙杯、拜占廷希拉克略金币、波斯库思志二世银币、日本"和同开珍"银币,反映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陈勇 《中国教师》2023,(1):46-48
<正>“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产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传世稀少、无可替代的国宝。器物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色泽温润素雅,其独特而神秘的天青釉色震撼人心(见图1)。学生要读出这件瓷器真正的神韵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合适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5,(10):38-40
例一:辨析文明踪迹关注交流融合中外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印两方材料二750年,阿拉伯帝国建立阿拔斯王朝。新王朝的政治中心向东移动。751年7月,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卜·穆斯林和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分别应中亚王公的请求而出兵怛逻斯(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奥利·阿塔北面)。双方在怛逻斯附近对峙五日,最后唐军因葛逻禄部倒戈而战败,两万唐军士兵被俘。据《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材料三古瓷器两件材料四17~18世纪中国———美洲海上航线略图图3唐代长沙窑堆贴纹瓷壶图1汉委奴国王…  相似文献   

6.
古瓷铭文是陶瓷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于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以及时代风貌,都有重要意义。我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战国时期,浙江境内已出现原始瓷器的生产,经过西汉到东汉中后期约300年的发展,终于烧造出瓷器,从此陶、瓷分家,取得了我国陶瓷生产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我国现存最早有铭文的瓷器是“东汉青瓷壶”,它的外形颇似战国时代楚国的陶壶,肩部有半环耳二个,底部刻隶书“王尊”二字。此后,历  相似文献   

7.
读史巧设题教学两得益设计1块空回1."殉葬"开始于商朝;战国时反对"殉葬"的人物是墨子。2.西汉时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家是董仲舒;唐代反对"圣人"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是柳宗元。3.中国古代造纸术经北非传到欧洲;唐代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经波斯销往西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波斯庄历史成为伊朗学者关注的问题.根据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唐代来华波斯商人大多并不是来自波斯本土真正的波斯人,而是来自中亚的东伊朗语居民.波斯庄不可能是唐代波斯商人登岸聚居和经商之地.波斯庄佴姓也不是波斯侨民后裔.尽管人们对波斯庄名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它与波斯本土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谭淑骞 《文教资料》2014,(34):57-58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器型、纹样,还是在制作工艺方面都较明代有所提高与创新,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正是在这一时期,陶瓷纹样中有一种被称做“暗八仙纹”的纹饰产生并十分流行。本文结合清代宗教背景,浅谈暗八仙纹的文化内涵及在瓷器上出现特别是在官窑瓷器上流行的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程庸 《当代学生》2014,(10):36-37
哥哥窑,即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中最有趣的窑口之一。相传南宋时期,在浙江龙泉地区,有哥哥与弟弟分别烧造瓷器,有章生一的烧哥窑、章生二的烧弟窑。但这个传说并未通过科学论证,因此其产地至今未明,通常有浙江龙泉和杭州两种说法。哥窑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全身布满了开片,像一件破碎了的瓷器。古文献上有记载,"有裂痕为条者,号百圾碎,亦有作鱼子纹者,但仍以釉水纯粹无纹者为最上。"从传世品中可看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为主线,运用图像学及艺术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形式美法则在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表现中的体现.目的是通过这些论述可以对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宋孩儿瓷枕     
北宋制瓷手工业在唐和五代的基础上有突出的发展和成就。产品在质地、釉色、式样和产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瓷窑的出现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有三十多处。各地窑户为满足社会上各阶层人民的需要,烧造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瓷器,制瓷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能烧制各种釉色的瓷器,如钧窑的天蓝瓷、景德镇的粉青釉、龙泉窑的影青瓷、定窑的白釉瓷等,有如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由于各地瓷窑所烧瓷器的工艺、釉色、造型和花纹装饰的不同,使宋代逐  相似文献   

13.
借喻和借代都没出现本体,区别它们有一定难度。人的绰号,能帮助我们辨识它们。 《水浒传》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有绰号。例如: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二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第二十七回)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第四十二回) 九纹龙是史进的绰号,这是借代,还是借喻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史进是个人,九纹龙是种物,它们之间没有可以作比喻的相似点,不能说史进像九纹龙,而九纹龙是纹在史进身上的图案,只是和史进有一定的关系,利用这一关系缎带史进换个叫法。显然,这不是借喻,而是借代。  相似文献   

14.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说作品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猪肚"是说作品的材料要丰富,"豹尾"是说作品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  相似文献   

15.
"变形龙"主要是选择我们日常使用的安全无毒、结实耐玩的油壶作为原材料,给它穿上"外衣",用鞋带链接,制作出的随意组合、方便拆装、一物多玩的玩具。它既能组合成经典的民间玩具"中国龙""大脚丫""赛龙舟""挑扁担""敲腰鼓"等,让幼儿徜徉在美妙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脱去"外衣",解开鞋带,又能把它拆装成一个个独立的玩具,将悬挂于壶柄的收纳袋打开,  相似文献   

16.
关于柳湾彩陶人像壶的文化内涵,以往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人像的性别上。其实,同壶上的人像与蛙纹之间具有相互解释的意义,蛙纹代表的是一种祭天的符号,人像壶则表达了用活人祭天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一、龙的神话和唐代的现实《柳毅传》是唐代传奇中具有浓郁神话色彩的篇章。在这篇传奇中,龙具有神奇的威力,可以兴风雨,发洪水,它指挥的下属“雨工”都是“矫顾怒步,饮龁甚异”的羊。龙的眷属们自成一个世界。他们有爱情,有家庭,结婚生子,长生不老,却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柳湾彩陶人像壶的文化内涵,以往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人像的性别上.其实,同壶上的人像与蛙纹之间具有相互解释的意义,蛙纹代表的是一种祭天的符号,人像壶则表达了用活人祭天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9.
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重要时期。固原北朝隋唐文物考古中带有或受中亚与波斯风格影响的北魏漆棺画、波斯银币、连珠纹银耳杯、胡旋舞绿釉扁壶;北周波斯鎏金银瓶、凸钉装饰玻璃碗、嵌宝石金戒指、银装环首铁刀、彩绘吹奏骑俑、东罗马金币;隋唐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萨珊金币、金覆面、兽头金饰、蓝宝石印章等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大多是由中亚、西亚传入我国的稀世珍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盛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陶瓷史上最有名的是宋代五大名窑,而五大名窑之首就是汝窑,汝窑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最珍稀最神秘的品种。汝窑产地在河南宝丰。汝窑瓷器胎洁釉润,纹片缜密,制作精细。它以纯正的天青釉色、密布的人工开片和绝妙的支架烧造工艺,倍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汝窑瓷器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很少。胎色的形成往往与烧制温度有关,温度低胎色淡,温度高胎色深。胎子质地较疏松,断面涩,无光泽,略有空隙,胎子烧结程度较低。汝窑釉色以天青、青绿为主,天青包括粉青、月白、卵青等(图1、图2)。图1:台北故宫馆藏汝窑椭圆水仙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