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以及泛政治化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要走出当前困境就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而回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是其走出低效性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生活世界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克服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但什么是“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是机械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中吗?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话题,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一、“生活德育”的价值预设生活德育以“人性向善”为价值预设,充分肯定学生的精神生命、精神需要;肯定学生独特性存在的价值;相信学生能决定自己“是什么”和“将成为什么”。其根本鹄的是导引出一条现实途径:通过熏染、启发、激活、唤醒等诸多方式来发掘、弘扬学生道德潜质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传入中国,为中国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中最强势的话语。然而,当人们真正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和呼声时,是否需要反问自己:我们真正把握了生活世界了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要回归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意义的生活世界?当生活世界从背景世界中被拉回到理性的地平线上重归生活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区?  相似文献   

5.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7.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理性逻辑——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把学生世界还给学生,并尝试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出发探寻可行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于华颖 《文教资料》2006,(32):22-23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高校德育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当前高校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德育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11.
在从事班级德育工作中,本人发现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班级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做,才能切实提高实效呢?本人就此积极开展生活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试图寓班级德育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通过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事实证明,只要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从生活走向德育,让班级的德育回归生活,就能切切实实提高班级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如何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进而培育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领航者?如何智慧地唤醒和触碰,让心灵的悸动成为学生成长的巨大助推力?我们的答案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盐城中学致力于为学生铺设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和通道,让德育回归鲜活的生活,使学生在自主、  相似文献   

13.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高校德育实践领域,为提高德育有效性提供了科学思路的情况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面对的一些问题,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回归生活世界"不能放弃道德理想;二是"回归生活世界"不能忽视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德育理念 ,回落学校德育的目标 ,改革传统模式化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渚多误识。  相似文献   

16.
哲学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说,与德育具有适切性。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成果反观当前高校德育现实,高校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生活”的缺席、“对话”的缺席及“人”的缺席。高校德育要破解困境,其走向应体现为在尊重前见中倡导关注生活世界的德育内容、在重视语言中倡导回归对话的德育方法、在视域融合中倡导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8.
回归学生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包括中学德育课程的共同追求,而此前在政治课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却在新的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没有出现,至少是没有明确的表述。那么,理论联系实际与回归学生生活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疑问不绝于耳,比如数学领域中纷繁复杂的公式、哲学领域中充满玄想的理论、历史领域中已经“蒙尘”的史实等,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根本用不上,它们对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本没有用,为什么还要学习它们呢?这是不是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相违背呢?笔者认为,导致这些疑问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