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调查显示,我国近三成网友患上“微博疲劳症”,很大原因就在于微博上过多负面信息的堆积。使其心境变得灰暗,丧失生活信心,严重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微博中过多的负面信息会加重“坏消息综合征”,进一步降低社会公信力。微博中大量出现的负面信息会降低人们的道德底线,并产生示范作用,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微博中负面信息泛滥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其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积极意义上看,微博信息具有减压阀作用,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惩戒效果。但是,微博中过多的负面信息却会降低社会公信力,造成网友对社会环境的不信任,甚至通过其示范作用引发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微博中大量出现的负面信息与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微博自媒体的媒介属性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主管部门、媒体和网民协同合作,建立微博自律和自净机制,实现信息监管与民意表达的平衡,是一个亟待破题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翟杉 《新闻实践》2011,(12):4-7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微博中负面信息泛滥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其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浅析信息泛滥下的媒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和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泛滥”已成为受众所深切关注并力图得以良好梳理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信息泛滥”产生的背景、出现的原因和此背号下媒介选择的对策思路,最后,提出了“信息泛滥”与“信息匮乏”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微博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模式,它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流行和发展起来。微博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传递或者接收信息,这种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这种便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信息的碎片化与信息的泛滥,这些泛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这样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的选择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6.
张坤 《新闻传播》2007,(9):19-20,22
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海量性等特性,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人”“报道者”。有人发问:真正新闻人的职业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呢?现实的回答是,职业新闻人作为公信力代表的角色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各种形式的监管和重压之下,当前互联网上色情信息已不像几年前那般猖獗,但这并不代表网站色情信息正在逐步减少并呈现灭绝的迹象。恰恰相反,当前互联网上色情信息有增无减,只是其传播方式更加隐蔽,传播手段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报业市场,以民生新闻为特点的都市报炙手可热。民生新闻成了各家报纸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大量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井新闻。车祸、凶杀等灾难新闻因为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的现场照片,现场的惨况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正确、适度地报道社会中的负面新闻不能仅停留在客观与真实层面,而是要继续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将受众的接受放在重要位置,并尽可能还原并传达事件的真相。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分析当下中国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预警、控制、回应三个方面探讨正确应对BBS中负面信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苏月 《新闻世界》2014,(4):127-128
言论自由是公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和开放,给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然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性也使其成为负面信息传播的温床,虚假、偏激、暴力、色情、迷信等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有可能对个人或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网络负面信息的遏制已经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早探讨出相关解决措施,使二者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对自然性负面新闻信息的自然性、偶发性、独特性、破坏性和刺激性等特点作了阐述,并对自然性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认知、激励、借鉴和审美等积极作用进行了挖掘。  相似文献   

13.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4.
陈瑜 《青年记者》2007,(2):75-75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新闻题材。章认为,信息透明公开化、准确前提下时效性的加强、报道中人关怀的倾注都有利于负面消息的正面效应塑造。1、宣传指导原则:“宁慢勿抢”;2、报道模式的固定化可以看作是人关怀缺失的表现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一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6.
17.
2009年10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承办的"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在会上致辞,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主题研讨.  相似文献   

18.
9月20日22:49,《环球时报》记者王文(用户名江肃京)在新浪微博就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问题发贴,很快引起众多关注与讨论。到9月22日11:30,已有739条转发,281条评论。在这里,我们选刊部分微博内容,并希望把这个新闻业界和学界纠结已久的话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编者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步入了社会转型时期,本文回顾了转型时期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所走过的历程,分析了其成就、存在的问题、挑战以及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最近,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官方网站宣布,将于明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日报,专注于制作网络版报纸。当版面缩小了一英寸半的《纽约时报》面世时,《编辑和出版商》杂志高级编辑乔·斯特鲁普曾发出:今日缩小,明日消失?的焦虑。此时,传媒大亨默多克站出来了。他在演讲中表示:与报业‘悲观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