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推进扶贫开发“双到”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举措.过去,由于扶贫政策措施在效果控制上缺失,广东省农村扶贫效率相对低下,为此,从效率角度入手对广东省农村扶贫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深入分析扶贫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围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实践对比分析该扶贫模式在效率上的进步与创新,总结了“双到”扶贫工作的成效,揭示了其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对广东省贫困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如何以科技为支撑,在各贫困区域开展扶贫工作,培养科技人才,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扶贫"双到"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并提出科技扶贫开发的相关关键性战略,以全面落实"双到"工作,响应国家反贫困号召,以科技的力量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扶贫资助工作涉及到全国的学生资助系统和县域范围内的贫困数据库。传统工作模式下数据的匹配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制约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构建"家庭贫困学生建档立卡管理信息系统",将资助中心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和扶贫办家庭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上一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在对广东省贫困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如何以科技为支撑,在各贫困区域开展扶贫工作,培养科技人才,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扶贫“双到”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并提出科技扶贫开发的相关关键性战略,以全面落实“双到”工作,响应国家反贫困号召,以科技的力量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推进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与城镇之间两种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公共财政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总量不足、结构与供给体制不合理。制约了农民增收,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民负担加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违背了公共财政的公平、公正原则。因此,应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在现有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内,确保公共财政向农村、农业倾斜,增加投入,使农民能逐渐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产品的服务,最终实现我国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许多农村学校就因"效率低下"被不断地整合,甚至关闭.然而,与此有关的理论假设并不是完全合理,且已给美国农村学生及农村社区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以此为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策扶持力度、片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农业现代化水平、财政和金融的供给效用、片区社会保障能力、精准扶贫模式开发能力以及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等8维度构建"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FAHP方法对宿迁市3大"连片特困地区"进行有效测度。结果显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绩效测度分值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增长速度稍有差异;8维度贡献度参差不齐,改善效用差异性较大。建议有序推广大数据精准识别,扶贫资金与项目实施精准管理模式,坚持金融扶贫长期发力,进而不断优化片区精准扶贫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呼和浩特市近郊大部分农民已脱离了土地,而成为城镇经济中的"土农工商"者,传统意义上的"三农"概念已发生根本变化.农村金融的借款主体扩大了,但据调查这部分个体户存在贷款难现象.而另一方面作为支持农村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却存在大量闲置资金,资金应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科技扶贫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农村形势的需要。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了诸如福建省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陕西省宝鸡市“专家大院”模式等新型的科技扶贫组织方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通过资源重组等存量改革措施提高了科技扶贫的效率。政府在由过去单纯技术提供向综合性技术服务转变的同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8)
2020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最后一年,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全面脱贫摘帽关键时期。在长期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实践中,笔者对于农村贫困状况与发展前景具有更为现实化的认知。当前山东省农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内陆省份,但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农村经济作物的耕种过程中却鲜少涉及"科技思维"的引导。80%以上的村民还是以传统的耕种思想和经验作为进行生产的标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实现扶贫工作长效发展的动力。这是笔者实地考察的重要收获,也是下乡助力扶贫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坚持科技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科院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发起者、倡导者和实践者,30多年来,在扶贫工作中创新地提出了"异地搬迁扶贫"、"异地股份制扶贫"、"技术引进扶贫"和"依托野外台站长期驻守扶贫"的发展模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在全面回顾中科院科技扶贫开发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科院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2.
产业扶贫为教育扶贫奠定经济基础,教育扶贫为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持,坚持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协同推进罗霄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针对目前产教融合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筑牢实施教育扶贫的产业基础、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升“互联网+产业扶贫”意识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3.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岗底模式”科技扶贫机制创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将科技扶贫项目与当地自然、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将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有效衔接,走出一条自我脱贫,参与式内源发展之路,创造了扶贫开发和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岗底模式”。从政策观念、扶贫理念、治山理论、技术方法、经营管理五方面,建构了“岗底模式”科技扶贫机制创新模式。对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参与式扶贫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其70%以上的产区分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马铃薯种植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促进马铃薯产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是以科技手段为新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升级面临脱毒种薯普及率低、病害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瓶颈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院内多家单位,聚焦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化肥农药高效利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研究,并在贵州水城县及宁夏、内蒙古等地开展精准农技输出,助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文章系统梳理了马铃薯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其在科技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并围绕生产标准化、应用差异化、创新体系化,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瑛  黄丹  朱莹  贺文华  黎洁 《资源科学》2020,42(9):1827-1836
旅游扶贫是带动中国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景区带村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模式,景区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旅游的经济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脱贫的效果。本文以秦巴山区3A及以上景区周边的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景区带村扶贫模式下农户参与旅游的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秦巴山区景区周边农户参与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率偏低,但高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且98.3%的农户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制约;②农户旅游经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旅游经营的要素投入是提高规模效率的主要途径;③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个人特征变量,社区特征变量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针对提高农户旅游经济效率给出具体建议:延伸“景区带村”的旅游产业链条,扩大投入规模达到最优要素组合;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坚持农户分化为导向,推动专业化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8.
管睿  王倩  余劲 《资源科学》2020,42(4):735-748
扶贫资源作为惠及部分贫困人口的特殊公共资源,其本质上带有公平属性。而在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实背景下,扶贫资源分配对收入分配公平的积极作用亟待检验。基于此,本文利用2017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909户农户样本数据,通过PSM模型与带有交互项的OLS模型考察了扶贫资源输入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以转移支付及机会供给这两种方式向乡村社会输入了大量扶贫资源 ,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分配公平,具体表现在贫困人口年均收入增速高出非贫困人口4.2%,且其分配公平感也高出非贫困人口0.470。但贫困人口对转移支付的非理性偏好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一方面要发挥乡村熟人社会的治理功能,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性,改善其对转移支付的非理性偏好;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扶贫资源分配结构,对不同类型贫困家庭实行差异化的扶贫政策,以此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在促进分配公平的同时,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22,44(9):1932-1948
有效防控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脆弱性评价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构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基础上,以大别山天柱山旅游片区为例,实证分析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及内在驱动防控机制。结果发现:①欠发达旅游脱贫地区脱贫稳定性整体较高,旅游参与型农户相对于非旅游参与型农户具有更高脱贫稳定性和更低返贫风险,但随着旅游参与程度由低到高,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呈现U型变化,即高参与度农户亦会因受旅游业自身脆弱性影响而导致返贫风险反向拉升。②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影响因素包括内生性和突变性两类,对于不同类型旅游参与型脱贫农户而言,两类因素的作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性。③健康冲击和人力资本对返贫风险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并通过农户生计多样性和体现人格特质的非认知能力影响返贫风险;返贫风险具有空间异质性,旅游地风险防控能力和资源禀赋越高,农户返贫风险越低。④欠发达旅游地应构建以目标管理、组织层级、风险要素为框架,目标设定、综合管控、常态化治理、制度健全、信息沟通和协同监督为一体的返贫风险多维防控机制。本文可为中国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防控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