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以其“雄骏宏肆”“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的显明特点,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二曰政论……”按照惯常的说法,《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汉书》《史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都是把它作为典型的政论,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参考书”沿用此说;可新编教材课后练习一却明白无误地说“这是一篇史论”,那么,《过秦论》到底是政论还是史论呢?  相似文献   

2.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亦褒亦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虽然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并不儒雅)。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教师应该“文”起来。  相似文献   

3.
兔子咬人吗     
常言道:狗急会跳墙,兔子急了也能咬人。“这是真的吗&”我常常这样问大人,他们马上就回答我:“这是假的,是骗小孩的。”我开始还不相信。有一次,我在看《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时看到这样一些内容:“兔子是食草动物不吃肉,不咬人……”,我又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等等一些有关的书籍,哪本书上都说兔子不会咬人。我便相信大人们的话了。后来姥姥家养了一些兔子,有各种颜色的,好看极了,我很喜欢它们,但姥姥不让我去喂它们,还说:“这兔子,饿了一会儿再去喂它,它就咬人呢’你看。”边说边让我看她手上的伤。我想,人们都说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初为人师时曾读过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但看完后只记住一些故事情节,没有太深的印象。最近因为讲授选自《爱的教育》中的《小抄写员》一课,我再次拿起这本书,一边读,一边感到震撼。书中有这样一个很小的片段:新学期“我”去上学,在学校门口碰见去年教“我”的老师,她对“我”说:“喂,安利柯,以后我们就不在一起了!”走到一楼休息室的门口,另外一位以前的老师又跟“我”打招呼:“安利柯!今年你到二楼去了。以后,我再也看不到你从这里走过了!”说完,她很难过地看着“我”的脸。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被师生之间真诚的依恋所感动。这里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5.
季振邦 《新读写》2011,(9):54-54
丁雨涵同学的这两篇文章,总的感觉写得还是不错的。一、不错的内容。应该说这两篇文章,都是有比较充实的生活内容的。《路》写了“我的卧室正对着一条马路”给作者带来的烦恼,并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又写了在一次春游中见到一位乞讨老妇人受辱后麻木不仁的情状。《谁把流年暗偷换》写“我”的叛逆,写“我风华正茂”而父亲却如何“逐渐老去”。从这些内容看,  相似文献   

6.
同座的男生     
林是我升入高中后的第一个记住名字并产生好感的男孩:那是作文课上,我的习作被老师作例文读了,并请同学点评,老师叫了林。林站起来表情很严肃地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不错啊。”他一个劲地重复着“不错啊”,弄得同学们笑成一片。老师也笑了,问他:“不错在哪儿,  相似文献   

7.
你还记得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吗?我3岁的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了。这首歌赞颂了无私的母爱。其实,父爱也是可歌可泣的。在《麻雀》一文中,父母的爱就表现得淋漓尽至。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只小雏雀一不小心从树上掉下去了,一只凶悍的猎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它。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它翅膀双张,羽毛竖起,想要恐吓猎犬。也许是猎犬怕了,也许是猎犬被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感动了,它调头就走。虽然我不知道那只老麻雀是小雏雀的爸爸,还是妈妈,但是我从它身上看到了一种爱、一种情。老麻雀面对那样一个庞然大…  相似文献   

8.
宋人谢枋得说:凡议论,好事须要一段歹说,不好事须要一段好说。如此则文势亦圆活,义理亦精微,意味亦悠长。《过秦论》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开启了单篇议论散文对比论证的先河,使这篇文章结构宏伟,气势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在他那本曾风靡全美一时的《相约星期二》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这就是大学教授莫里老人在临终前对他说的。《我这一辈子》与《父亲》两篇文章贯穿始终的是爱,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前者中的“我”,是一个可悲的形象,他的一生接受了无数的爱,但这是一种溺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这种溺爱又施予自己的孙子。而《父亲》中小群所接受的爱是一种积极的爱。文章的结尾是极具匠心的,它如同法国小说家莫  相似文献   

10.
《红领巾》2010,(9):30-34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提炼出“一次次地想”,老怪我算是小小“成就”了一把。接下来.有读者提问题了:“你能给我们说说《神笔马良》吗?这篇文章比《卖火柴的小女孩》长且复杂,它又是‘一次次地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写了一篇《我爱西湖六月荷》。老师说写得不错,景物描写有特点,很细致、很生动,让我谈谈体会。我又重新将自己的这篇文章读了读,觉得我这次描写景物,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平时在家里,妈妈总是不让我干活,可我都12岁啦!于是,我写了一篇《渴望》,表达我渴望“长大”的心愿。这篇文章中涉及一些事例,我特意把这些事例写得很具体、很细致,自己还很得意呢。后来,我把这篇文章拿给老师看,老师却说文章的中心不突出。我当时还傻乎乎地愣着,老师问我:“你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说:“我渴望多帮妈妈干些家务,渴望‘长大’。”老师又说:“你看,你把你妈妈不让你干活的事例写得这么具体,又把你  相似文献   

13.
《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文,全文“铺张渲染,逐层推进,气势磅礴”,堪称“西汉鸿文”。作为一个语文爱好者我斗胆拟教《过秦论》,我把教学主旨概括为五句话: 一、自上而下俯瞰全文,从整到零明晰全文。所谓“自上而下俯瞰全文”,即教者要站得高,要做到这一点,须将作者一生及本文写作背景介绍清楚,突出作者就当时形势提出的政治观点:施行仁政。本文则从反面阐述了这个观点。贾谊的《过秦论》共有  相似文献   

14.
爱的思索     
读和听了《我这一辈子》和《父亲》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不可否认,两文中主人公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由于对爱的理解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两位孩子截然不同的结局。爱不是护短。《我这一辈子》中家长把爱降低到了高尔基说的母鸡似的水平,这种爱是渺小的,它无形中为孩子一次又一次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历史上由于护短引起的悲剧不乏其例,三国时期,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个个睁大了眼睛,静悄悄地听我讲故事《七色花》。故事讲完了,为了加深印象,我用边提问边讲述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又回顾了一遍故事情节,然后我又问:“假如有一天,一位老婆婆也送给你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要用它来做什么呢?”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热烈地议论着: 钟浩说:“我要造许多好玩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孔楠说:“我要用它给妈妈治病。”李阳说:“我要让全世界的病人都好起来。”王刚说:“我要用它去帮助别人。”陈倩说:“我要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美更美。”  相似文献   

16.
1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西部歌王”王洛宾老人在“第四届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上出语惊人,他说:中国西部民歌是文学与音乐的最好结合,时下流行歌曲的缺陷在于仅有好听的旋律,而无“文学”之美,所以难有西部民歌那种长久流传的魅力。我们认为,王老前一句说得极为准确。西部民歌,远的如《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近的如《九里里山圪塔十里里沟》、电影《黄土地》、《人生》插曲,的确唱尽了文学的悲们感和人情味。让人们体味到贫脊的艺术往往生命更顽强,西部民歌将比时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天王”“歌后”活得更加长久。西哲曰多余…  相似文献   

17.
刚才,我听了《我这一辈子》和看了《父亲》,有许多的感触,情不自禁地想在这里谈一谈。这两篇文章都是讲述关于爱的故事,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我这一辈子》中的爱是原谅,是放任,是一种溺爱。而《父亲》中的爱,则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从心灵深处喷涌出来而又无声的爱。听了《我这一辈子》,我不禁沉默良久,并为之战栗: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啊!“我”的一辈子,到底干了些什么呢?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是  相似文献   

18.
上个星期六,我读了一篇文章, 题目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讲,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会一事无成。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这句话是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我家搬入了新居,这是一座漂亮的新住宅楼的底层。我和哥哥都挺高兴,因为我们不光免去了每天上下楼梯之苦,而且屋后更有一方都市中罕见的小小庭院。当时哥哥看着小院,扶了扶眼镜,连说:“不错!不错!以后可以在这儿读书看报。”我则跳到小院里四下瞧瞧,也说:“不错!不错!以后可以在这儿蹦蹦跳跳。”没想到,小院竟是楼上七户“高邻”的垃圾场:从搬来起,每天都有垃圾神不知鬼不觉地“空降”到小院里。从红红绿绿的塑料袋、乱七八糟的废纸,到口香糖、烟蒂、残汤剩水、果皮、果核,甚至鼻涕、痰等,真可谓无所不有,源源不断。干净整洁的小院,就这么变…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就梦想长大耍当作家。每当看见小朋友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心里就非常羡慕。妈妈鼓励我说:“你也投一篇吧!”“我行吗?”妈妈笑着点了点头,递给我一本《我爱写作文》,说:“试试看吧。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刊物.里面的文章很精彩.篇篇文章都很有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