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从研究文化传播意义的角度出发,分析甘肃"花儿"传播的内在机理以及"花儿"传承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以花儿"申遗"成功后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花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重点探讨了甘肃"花儿"未来发展的策略,对甘肃发展文化强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花儿研究是青海民歌研究的重要领域.青海花儿研究的学术史大致分为20世纪30至40年代、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80多年来,青海学者们通过对花儿歌词和曲令等的搜集整理,以及对花儿起源、流派、类型、思想内容、文化内涵、音乐艺术、歌手和花儿会等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花儿学的建构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洮岷花儿,是一种发源悠远的地方性古老民歌,有单声部的"南路花儿"和多声部雏形的"北路花儿"。洮岷花儿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事象和群体的音乐文化事象丛。文章通过对两种"洮岷花儿"音乐特征及综合对比分析,寻找蕴含在中国民间活态音乐中类似的音乐特征,把花儿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象征,研究其音乐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洮岷花儿,是一种发源悠远的地方性古老民歌,有单声部的"南路花儿"和多声部雏形的"北路花儿"。洮岷花儿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事象和群体的音乐文化事象丛。文章通过对两种"洮岷花儿"音乐特征及综合对比分析,寻找蕴含在中国民间活态音乐中类似的音乐特征,把花儿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象征,研究其音乐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刘乐婵 《考试周刊》2011,(82):40-41
回族花儿是自唐代始陆续由亚洲诸伊斯兰国家迁徙落籍西北一带的回族同胞传承发展的一种通称为花儿的山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表现爱情传递的情歌及描写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回族花儿的传承,只能顺应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潮流,所以近年来回族花儿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不断转型。本文主要从回族花儿传播与发展角度对回族花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引起更多读者对回族花儿音乐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翻检花儿学术成果中涉及“新疆花儿”的内容,可知“新疆花儿”古已有之,其起源理当不比内地花儿晚。“新疆花儿”一度影响内地花儿,其“花儿”因子潜藏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之中,这就是明清以来回族同胞迁入新疆一唱花儿而众和之的原因。新疆不是花儿飞区.新疆是花儿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这一地区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以及部分蒙古族、藏族群众用当地的汉语方言演唱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但在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语境中发生了变形,被生活利用和改造,刘意地赋予了新的形态、内容、意义和功能。花儿从乡间田野走向网络媒体,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花儿”,对花儿这种传统的地城性民歌来说,无疑是空前的、巨大的变化。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花儿"流传区域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花儿"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渊源、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事相及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新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花儿"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保证区域内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得到整体性的保护,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在"花儿"流传区域建立"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花儿"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渊源、代表性传承人、民俗事相及相关文化因素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新农村建设及文化旅游完美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花儿"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保证区域内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得到整体性的保护,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引领学生树立健全的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于文化素养、健硕的历史观等全面的发展。临夏地区教师将临夏“花儿”“迁入”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让临夏地区的中学生传承临夏‘花儿’并用‘花儿’历史文化元素诠释历史课本核心知识,依次群文浏览临夏地区民俗、历史、宗教、民族等特色文化,激发学生对临夏地区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文章就如何临夏花儿“迁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西北民歌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歌中的奇葩,是西北人民的精神家园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花儿这种民歌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花儿听懂花儿,使其能够传承下去,焕发生机,花儿的创新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也是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2.
花儿会是西北高原极有特色的民间节庆和民俗事件。本文从花儿会的民俗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对花儿会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比较,论述了祈求生殖是花儿会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3.
在兰州七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对西北的地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故酝酿此课题来浅谈,以证学路。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以下简称"花儿"、"信天游")都是我国较为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二者都是在自然环境之下的产物,是在我国特殊地域下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结晶体,它们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都在同一个国家体制下,存在于人类共同的社会发展过程里,这都是二者的相似之处。有关"花儿"和"信天游"的独立研究虽然为时已久,独立成果也颇见丰硕,但是对二者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截止目前甚少。这就促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借之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拥有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方面的权威而全面的资料,故定会为本课题提供丰厚的养料。  相似文献   

14.
洮岷"花儿"是流行在洮州、岷州一带的民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洮岷"花儿"的研究摆脱了建国前至建国初期附属于搜集整理的地位,形成了独立的文化领域;研究工作也从个人的单独行为转化为群体性的有组织活动;研究注重论证性和理论性,成果丰硕,不少研究领域都有所突破.对洮岷"花儿"从起源、功能观,音乐结构、演唱风格,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演场域、演唱形式、发展前景,美学价值以及对其内容所表现的社会和文化信息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探讨,有助于洮岷"花儿"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歌.2006年以来,"花儿"相继被列入我国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应对"花儿"失传的危机,应将"花儿"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六盘山地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是一个融合多民族文化、沟通北方与中原的重要区域。“六盘山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西北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地区广泛地传唱着。本文从语言、内容与旋律的角度,对西北地区六盘山花儿音乐美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又到花开时     
也许是花儿的过于娇弱,也许是花儿的过于妩媚,也许是花儿的过于矫揉造作,使我对花儿没什么好感。但在去年的某个时候,却让我从心灵深处改变了对花儿的看法,深感花卉一族中也不乏坚强勇敢的“正人君子”——菊。  相似文献   

20.
莲花山"花儿会"每年一度,是一种自发性很强的民间歌唱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如期举行,从其历史发展,会场设置,活动程序等几个方面展现出花儿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莲花山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建立起非常稳定、可靠、科学的发展机制和体系,基本实现莲花山花儿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有效的促进了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