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源词浅论     
汉字中有不少字有同一来源,即先有一个字,后来出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就造一个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这就是同源字。如枯、涸、竭音义都有联系,是同源字。决、块、缺、阙都有“缺”的意思(玉缺为块,水缺为决,器缺为缺,门缺为阙),语音也相似或相同,也是同源字。有的同源字在古代意义相同或相近,由于意义长期演变,现在已看不出联系,但从古籍或一些合成词里仍然看得出联系,它们仍然是同源字。如“迫”和“薄”,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没有意义联系,但成语“日薄西山”里,“薄”还保留了“迫”(逼近)的意义。本文不称同源…  相似文献   

2.
苗亮亮  查中林 《现代语文》2006,(11):122-12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说解字》运用自己建立的古音体系,以“声与义同原”、“义存于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词与词之问的音义关系。段氏的同源词研究融声训法、转语说、“古说”为一炉,形、音、义互求,充分重视汉字形体的辅助作用,总结出汉语语词孳生、演变的一些规律,这对于主要以训释单个字词意义为目标的传统训诂学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他注意将词义引申、新词派生的研究与同源词研究相结合,并把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相结合。段氏的同源词研究在同时期的同类研究中独对一帜,在同源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认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①他还认为,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而同义词却未必都是同源字.在这一观点上,我们结合各家对"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定义来研究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念孙在“训访之旨,本于声音”这一总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的训访方法;对“名之于实,各有义类”这一探求汉语词汇孳乳繁衍、词语之间意义关联的重要理论进行了科学阐发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相似文献   

8.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9.
颜师古<汉书注>在释义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声训来推求语源,有不少同源词已经被前辈学者所考证.但仍有一些尚末考释过的同源词,需要对他们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考,以确定其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完全打破许慎《说文解字》"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体例,创造了"以声为经,以形为纬"的编排体例.就同源词研究来说,这是一本便利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三”共出现64次,有三种词汇意义:表数目,是实数;表言久、言多之意,是虚数;《论语》中出现了“二三子”这种固定结构,具有指称作用.有六种语法功能,即作定语46次,作状语10次,作宾语3次,作主语2次,作谓语2次,作独立语1次.最后,对两个有争议的句子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14.
《广雅》177组单音节同源词,有音同、音转、音同音转、混合音转等四种语音关系类型,以音转为主。声转规律表明,声母流转,韵部以叠韵为主,声母关系的远近,与韵部流转频率的高低密切相关;韵转规律表明,韵部流转,声母以双声为主,韵部关系远近,与声母流转频率的高低紧密相连。《广雅》单音节同源词声转和韵转规律体现了汉语同源词音转规律的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同源词”与“同义词”是词源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对一些例子的分析,辨析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刘熙<释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著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  相似文献   

17.
从衣食住行诸方面考察,《论语》描绘了生动的古代生活场景,并常用日常生活的事例来喻示一些人生道理,其中大部分内容对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仁”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仁”的本质内涵,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何为"同源词的词源意义"及其在同源词判定中的作用,并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评价,在肯定立足于语言"因声求义"来研究同源词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对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作出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0.
同源词理论的皖系与《释名》系之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系同源词理论与《释名》系同源词理论,是不同类型的同源词理论.皖系同源词理论由戴震提出,其理论的核心因子则源于宋元间戴侗的"因声以求义"及明末方以智的"以音通古义之原"、"因声知义,知义而得声";而《释名》系同源词理论的创立者无疑是刘熙本人.二者不是对立的理论,后者对前者具有兼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