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化”缀词构词能力之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其研究也非常深刻。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分析“化”缀词语义的范畴化过程,认为“化”缀词之所以使用这么广泛,与它的语义外延不断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桂红 《文教资料》2012,(15):27-28
现代汉语副词“断乎”一词由古汉语中“断断乎”逐渐精简而成。“断断”是副词“断”通过构词法中动词重叠方式形成,“乎”紧跟其后,最初只是舒缓语气的助词,后逐渐凝固成一词,“乎”作为后缀附在副词“断断”之后构成新的副词“断断乎”。到了明代,随着双音节词汇大量的出现,双音节词逐渐取代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断断乎”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演变为双音节“断乎”。  相似文献   

4.
“极”与“其”本是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极”是动词,“其”是一个限定词(包含定指标记和名词所有格),与后面的中心语一起作“极”的宾语,两者之间构成动宾关系.主语的无生命化,韵律节奏的双音化,“极”的副词用法的影射作用共同推动了副词“极其”的形成.副词“极其”最早萌芽于北宋,发展于元明时期,成熟于清代中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滚"的语义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语法化过程的分析,得出了修辞化是"滚"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之义,本文先探索了“得”的本义,然后从“得”的历时演变出发,探讨了“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生成的语法化动因:句法因素,语用因素,重新分析和类推。  相似文献   

7.
“亲身”连用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名”的短语结构。在句法位置改变、语义变化、韵律需要、高频使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亲”“身”语义逐渐融合,位置逐渐固定,宋代时已有成词倾向,明代以后最终成词。  相似文献   

8.
文章梳理了“东西”的历史脉络.在权衡各家关于具有指称万物意义的“东西”的来源后,认为“四方约言说”以及“地貌、天象、方位综合说”更适合作为其来源,并发现其最早用例出现在金代.探讨了“东西”词汇化的过程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9.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似文献   

10.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从来"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跨层结构"从来"."从来"由于受到指称化标记词"所"的修饰限制发生转指,结构上由一个谓词性成分转化为一个体词性成分,语义上由空间范畴跨越到时间范畴.在结构紧密和语义凝练的前提下,"从来"发展成为一个时间副词,其词汇化的演变机制为转指和隐喻.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最好"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词汇化的过程。"最好"由分别单独使用的词语到状中短语结构再凝固成一个语气副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西"语源:一个模糊而有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什么用“东西”指代事物?这至今还是一个模糊而有趣的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有的仅通过字面想象猜测其构词理据,失于虚悬;有的仅企望于考据其源头,但忽略了词语的演变过程;而有的则着眼于对演变过程的分析,但却因源头不确而不能令人信服。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东西”用语的语源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词汇化理论为指导,探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结论为: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形成是古汉语中两个独立因素"自"和"己"发生词汇化的结果,而类推和粘合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地方”直接来源是非结构“地方”,在汉代汉语双音化趋势产生的类推作用和汉语SV语序固化的影响下,“地”与“方”逐渐融合,最终成为一个名词.“地方”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汉语双音化趋势和SV语序固化的共同作用,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是自然语言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倾向同样体现在基本的也是典型的语言结构单位——成语中.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体现了语法化倾向,也显露了词汇化趋势.成语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一词由唐五代“如许+多”结构而来,北宋时“许多”在“这样多”义项上成词,南宋时“许多”在“很多”义项上成词。《祖堂集》保存了“如许+多”结构早期而丰富的例子,对探索“许多”的成词过程功不可没。唐代诗歌的格律化要求加速了“许多”的成词。  相似文献   

19.
“终于”经历了由跨层结构“动+介”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先秦时期,“终于”连用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隋唐五代一直到清朝,作副词的用法也基本成熟;现代汉语里,彻底完成其词汇化过程。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句法环境的改变和语义虚化。副词“终于”主要表示预期结果的实现或未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东西的小说《救命》讲述了一个情节趋向极致荒诞的故事——为了满足麦可可这一精神偏执的女子的过分要求,好人孙畅贡献了自己的婚姻.之所以荒诞而又圆满,原因在于这一故事情节只是抵达作品内蕴——探讨有关疯癫与理性的命题的工具.在生命陨灭的压力面前,疯癫与理性可以转换;当理性无法提供救赎的时候,生命可依托之物只余疯癫;表层上孙畅拯救了麦可可的生命,深层地作为信仰之象征的麦可可通过“疯癫”使孙畅从实用理性的禁锢中同样得到了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