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学在物理学中是“外延性”最强的一个分支。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声学的研究渊源已长,是对古声学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国家之一。下面简要介绍我国古代对声共鸣和声控制技术方面的有关认识和研究。一、对声共鸣的认识和研究早在战国时期,在《庄子·徐无鬼》中就记载了声共鸣的现象:“于是为之调瑟,  相似文献   

2.
张淑仪,1935年12月生,著名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教授、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她先后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检测声学分会副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先后担任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特约评审员,“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近代声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光声、光热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及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3.
一、声现象中考题分类统计二、声现象中考题特点分析在2004年17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下称“课改区”)中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的基础上,2005年新增加了一批国家级课改区和一大批省级课改区进入课程标准中考,我们从各国家级课改区和省级课改区的中考物理试卷中选择了20份有代表性的省、市中考试卷,对照《物理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按照知识板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其中声学(声现象)部分的考题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声学(声现象)作了以下最基本的要求(即“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  相似文献   

4.
训练童声合唱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努力提高合唱队员演唱的技能技巧,使合唱队的声音变得和谐统一,优美动人。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尝试摸索了几种方法,运用起来也颇有收效。一、“假声”示范法声音示范在音乐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俗话说:“讲十遍不如唱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合唱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的声音要“轻、柔”,要“真假声结合”,要有“头声共鸣”,那么“真假声相结合的头声共鸣”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光讲理论是无济于事的,还需要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示范。由于教师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莺莺塔座落在山西省永济县普救寺内。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著作中所说的:“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中的塔即为此塔。该塔是一座四方形空筒式的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36.76米(不计塔刹),建在普救寺内峨嵋原头的一座土丘上。它具有特殊的声学效应,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在参考文献中,对“普救蟾声”的声学机制做了专门论述,1987年9月26日的“中国旅游报”上就此作了报导。本文根据该塔的内部结构和考察的实验数据,对莺莺塔内部的声学效应作一分析,并说明其对塔外部声学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们运用连续弹性近似和传递矩阵的方法研究了缺陷层对一维晶格声子输运的影响,发现一维声学声子的能带谱线可以很好地与透射系数相对应。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缺陷层和周期会使能带出现新的峰,而且随着缺陷层和周期的增加,峰的形状会变得很深。然而,大多数的声学声子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这种结构,但也有少数的声学声子只有很少的透射可能,且在透射谱线中形成相应的峰。  相似文献   

7.
陶锡泉 《物理教师》2008,29(4):26-28
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声学对于广大中学生,更是促进科学与艺术融通的桥梁.强化声学实验教学,就是对课改理念的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声音可说是“来无影、去无踪”,所以以往中学阶段的声学教学基本上没有有效手段,将声音的响度、音调及音色等物理量以形象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朗威DISLab声传感器、朗威“天籁”声学教学软件等数字化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8.
沈孝兵 《物理教师》2006,27(1):40-41
声现象的教学中有许多有趣的声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各种实验给学生建立了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由于声现象无处不在,所以这一部分的试题跟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也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找到答案.但做声学实验靠的是听觉,听觉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比如  相似文献   

9.
罗昭显 《广西教育》2011,(32):61-62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与“授业”并列,足以说明教师的职责绝不局限于教授知识,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乃是同等重要之大事。这种“传道”必须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教学中,以理智、科学的态度,给予学生思想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着当今人们最为关注也最为欠缺之道——环境保护的道理。本文讨论这方面的传道。  相似文献   

10.
张旭东 《甘肃教育》2011,(13):85-85
在“声现象”的学习中,由于教材内容简单,学生实际经验少,再加上一些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导致在学习中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认识。本文对声学探究实验中容易出现的误区进行剖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古人对教师的定位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即“道理”,包括为人处世,做人的道理,其次才谈到“业”。由此可见,古代教育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现代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样“德”也在首位,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融德教于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今天最好     
我曾经有过许多灰暗的日子,事后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这些灰暗。许多年后,我明白一个道理:步入灰暗的日子,并非步入灾难,只是居身于无聊。摆脱这些日子,也不值得庆幸,我在摆脱了灰暗的时候,也摆脱了日子。这时我才觉得可惜,然而晚了。我所说的灰暗的日子,是指青少年时期的百无聊赖。在“文革”中,孩子们绝不去拥有今天的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13.
“比喻”本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但议论文中也经常用到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这样的好处是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且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运用比喻论证事理由来已久 ,这在诸子散文中异常突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就常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文字表现从容闲暇 ,但意思却说得很精到。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还有庄周的“疱丁解牛”,以养生之道来设喻 ,让人们像疱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 ,才能保身、全生、养生、尽年。如今 ,我…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极其复杂,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讲好道理是高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讲好道理根在“准”,依据统编教材把道理讲准;讲好道理重在“深”,要紧跟时代脉搏把道理讲深;讲好道理贵在“透”,要运用逻辑思维把道理讲透;讲好道理成于“活”,要结合社会现实把道理讲活;讲好道理立于“实”,要贴近学生实际把道理讲实。把这五个向度有机统一起来,是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讲好道理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作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句话不仅提示了“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道出了读书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真谛的道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偶有所得,略陈愚见。  相似文献   

17.
引子 和声学,作为多声音乐作曲技法之一,起源、成熟于西方。如果从作曲家有意识地使用和声的年代算起,要追溯到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干农(Organum),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即使从逐步确立调式功能和声体系的十七世纪算起(标志是中世纪自然调式体系向近代大小调体系变迁的完成),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真正使用和声技法,是“五四”(1919年)前后的事,不过七、八十年。这段历史,是以直接引入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为  相似文献   

18.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三国时期刘备教导儿子刘禅的话,历经风雨,千年沧桑,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它说明了“大成就源自于小处”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天坛建于16世纪,它以宏伟庄严的建筑风格著称于世,更以其奇特的声学现象享誉世界。关于这些声学现象的科学说明最早见于1953年2期《科学通报》上的汤定元先生文章中,40多年来,我国教科书和科学普及杂志上都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天坛“回音壁”、“三音石”等的声学现象。最近,黑龙江大学的俞文光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贾陇生教授及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的付正心等6位科学工作者,用现代实验仪器和测试手段到现场进行多次的实验和考查,对我国这些古老建筑的声学现象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进行了新的说明和解释。这里介绍他们对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回声的研究和提出的最新解释。  相似文献   

20.
针对声学超材料(AMs)等效参数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Four-load”测量方法,并结合S-参数反演,计算等效声学参数(密度、体积模量、折射率和声阻抗)。该教学实验以Mie共振单元为实验对象,包含声信号的生成、传输、采集以及处理过程,结合理论仿真结果探讨超常规的声学特性。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