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中西天人哲学的比较,分析说明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个性,不同侧重的哲学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从而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自王船山以前,一直坚持“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因此,人之超越自身和“器物”去寻找更高的价值,本身并未超越到人和“器物”之外去,而是融通天人的一种“内在超越”.这种天地境界让传统中国人安然恬静地生活了几千年,但主体精神的缺失和自然科学的缺位,却成为制约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目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化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模式,东方中国传统社会-化模式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和谐统一,西方社会-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仙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中所提倡的新哲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真善美统一的、具有诗意境界的哲学。它与“主客二分”式的传统哲学是相对立的。张先生把“天人合一”思想,贯串于本体论、认识论、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该文着重对“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的主要内容:“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有限与无限,典型说与显隐说,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下的哲学命题,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将“主客二分”看作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而把“天人合一”看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环境危机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只有通过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运用实践手段,才能真正解决现代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要得以确立必须寻找到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西方的“主客二分”造成了今天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新视野转向东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解决今天的生态危机。拯救人类。但“天人合一”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在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我国对教育学研究对象过于重视是受西方教育学的影响。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注重对象性的研究、注重求真求实的精神。但是精确不是人类的唯一追求,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研究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从唯对象性研究中走出来,寻找一条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论述西方音乐哲学中“自律论”和“他律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明了这两个理论是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主客二分思想从萌芽、酝酿、确立及解构的演变,科学也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壮大及陷入困境的过程。在主客二分思想指导下高度发展的科学却带来人类意想不到的生态困境,于是各大哲学流派纷纷提出解决主客二分危机的各种方案,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排斥主客二分而主张主客交融的现象学;逻辑经验主义主张将思想的界限局限于语言的范围内,巧妙拒斥主客二分;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德里达等主张完全解构主客二分,提倡无中心和非在场的观点;后SSK代表人物拉脱尔、皮克林等提出“科学实践分析”方式。正确解决主客二分思想危机的一条可行性途径是承认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主客辩证法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不是一个真空式的存在,它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在地域差异这一大前提下,加之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们的差异都是统摄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之下的具体衍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达了不同文化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淮南子》的创世论是以阴阳为基础的感应生成思想,从宇宙天地生成到人与万物的生长,从安身立命之道到仁义礼乐之举,都不能脱离阴阳感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朱晓玲 《考试周刊》2012,(58):28-29
诗歌是时间的印记,是历史的镜子,是艺术的结晶,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以诗歌为例,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两个方面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集体利益为主,重悟性及直觉,语言中体现一种意象性。西方强调"主客二分",以个人价值实现为主,积极探索未知宇宙,重理性的逻辑推理与分析,重实证,以科学实验为依据。了解中西文化主流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及中西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世英"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哲学-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作为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基于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强调要把道德意识建立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倡导哲学家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提出要以希望哲学来代替猫头鹰哲学,是一种综合了中西哲学史的积极成果,并对时代的挑战做出了创造性回应的哲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论哲学与科学和生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源于生活,但在其后的发展中越来越远离生活。哲学孕育了科学,但又为科学所拒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哲学、生活、科学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成为哲学发展中的一大关隘。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现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总结科学成就,正确处理哲学与科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 ,因此 ,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 ,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化世纪。  相似文献   

16.
中西哲学的分野不在其是持“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是持“主客二分”的立场,而在其“天人”观和“主客”观各有其特征和内涵的侧重。通过对先秦和古希腊哲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先秦和古希腊哲学都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而且可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天人”观主要是从性情的角度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问题,主要是道德论意义上的,而后者的“天人”观则主要是从理性形式的层面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7.
《李尔王》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之大作,剧中紧张有力的情节,善与恶的激烈冲突,几百年以来曾使无数人拍案叫绝。莎翁在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大自然",并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尚自然的中国道家思想出发,探讨莎士比亚反映在《李尔王》中的天人观。  相似文献   

18.
东西科技成就及产生成就的原因比较,从近代以来一直是学人们关注并进行深度思考的热点问题。李约瑟和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近些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中华学人对此问题的思考,但此类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到科技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以物观物“的流变进行勾勒,指出了这一命题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两分“,由回归“天道“走向贴近“人心“,由一个哲学命题逐渐演变为一个审美命题,由一种人生哲学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