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白修德)因患心脏病5月15日在纽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结束了四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西奥多·怀特也为中国读者熟悉,1939到1945年间他曾是《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外面的雷声》,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成为1946年的世界畅销书。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白修德)因患心脏病5月15日在纽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结束了四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西奥多·怀特也为中国读者熟悉,1939到1945年间他曾是《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外面的雷声》,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成为1946年的世界畅销书。怀特在美国及国际新闻界享有很高声誉。近三十年来,他报道了历届美国总统大选,并写了五本关于竞选运动的书。这些报道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观点,政治家们都把他的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美国各报的政治记者也纷纷学习并采用他的新闻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3.
电影《1942》复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一场浩劫,它见证着民族苦难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对苦难同胞饱含深情的同时,影片中一名美国记者白修德也同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用品德结构的理论,解析白修德的职业行为,并结合实际阐明记者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5.
“两周的外地访问,只碰到一件‘糟’事。”客人走下飞机,握着我的手说。听了这话,作为他这次采访项目的一个安排者,我为之一惊,正想问他,但没等我开口,他接着又说:“那就是:我几乎认不出我的第二故乡——重庆了。”他粲然一笑,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我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要写本《西行漫记》那样的书,为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点工作。”这位客人,就是在美国久享盛名的记者兼作家白修德(THEODORE H·WHITE)。他  相似文献   

6.
1936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在国民党友好人士和我地下党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从国民党统治区长途跋涉来到当时革命圣地延安,深入采访了刚刚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年写出《西行漫记》,如实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29日,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九四二》上映.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描述了1942年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场大饥荒,以此回望历史,探讨中华民族在深重灾难中表现出的丰富人性.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引用了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有关河南大饥荒的许多报道,正是这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  相似文献   

8.
小号手是谁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的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1928年,23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旅游和采访。1936年6月,他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进入陕北苏区,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外国记者。他将这里的所见所闻,真实生动地写进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10月,该书在伦敦出版,轰动了中国和整个西方,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11.
《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1898-1954)编撰的《日军在华暴行》最先揭示了南京大屠杀内幕,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田伯烈在抗战初期即秘密加入国民党国际宣传处,开始了由记者而从政的生涯。他怎样发生的这个转变?他的《日军在华暴行》是国民党的策划还是他个人的行为?他后来离开国民党政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和史料试图诠释这段历史悬疑。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13.
(一)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皖南事变,国际新闻社被国民党勒令封闭,我从重庆经洛阳和西安的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辗转到达延安,被分配到解放日报社采访通讯科担任编辑、记者。当时,采通科的编辑记者总共不到十人,科长是郁文同志,后来他调到《晋绥日报》,杨永直同志调来当科长。我在采通科以编辑工作为主,处理一部分读者和少数通讯员的来稿,兼作采访工作。那时,县、区、乡通讯员很少。夏天,洪水暴  相似文献   

14.
正他被陆定一称为"新闻巨子、国际专家",他最先预言希特勒将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他预见了共产党将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他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折磨至死,他就是与范长江、邹韬奋、俞颂平等齐名的大记者羊枣。1946年1月11日,羊枣在杭州去世,一时震惊中外文化界和新闻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申报》《文萃》《时代》等报刊,相继  相似文献   

15.
冯东书的建议很好,他的《采访遇奇》也写得很有趣。这里我也提供几条“记者奇遇记”。第一批住进蒋介石卧室的记者国民党统治时期,哪个记者敢到蒋介石的卧室里去睡觉?谁也不敢。新华社记者李耐因,1949年随解放军打到浙江,却成为第一批住进奉化溪口蒋介石卧室里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甘惜分同志1916年出生在四川邻水县,抗战初期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党的培育下成长。抗战刚胜利,他曾作为随军记者前往国民党统治区大同,写过题为《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的报道,由延安新华分社向全国广播;他在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当过多年记者。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他小时家庭贫穷,一些纨绔子弟看不起他,欺负他。甘惜分回忆少年生活时说:“这种不幸遭遇,却激发了我的上进心。我看着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他们嫌我穷,我还讨厌他们是  相似文献   

17.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8.
缪卓群 《新闻传播》2013,(2):170-171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延安。这个人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名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不仅记录了延安的风貌、人民的生活,还有对当时中共高层的采访和描写,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人叫埃德加·斯诺,他的书突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让许许多多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