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毅 《中国文化》2013,(2):53-63
童书业对《左传》的研究,无疑是现代《左传》研究中最富有价值和启发性的部分。在他的研究中,对古史传说的考证占有相当的比重(若将《春秋左传研究》与《春秋左传札记》合而观之,约占两书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内容覆盖三皇五帝直至夏、商两代,下与西周的历史考证相衔接。从这部分卓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左传》所载古史材料的学术价值,也不难看出童先生对其价值的了解和重视。但是,如果通读《春秋左传研究》及《春秋左传札记》,难免会觉得,他对这些古史材料的态度,略存一丝矛盾。在《春秋左传札记》"春秋时之学问"条,他谈到当时典籍之稀少:  相似文献   

2.
宋冰 《华夏文化》2003,(3):15-16
复仇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社会风俗 ,在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复仇现象。进入阶级社会后 ,国家在对待复仇问题上 ,一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 ,在统治思想上 ,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有限度地承认复仇行为的正义性 ;另一方面 ,在治理方式上 ,秦汉以降的几乎所有朝代都运用法律手段对复仇行为进行程度不等的惩罚和限制。这种二重性 ,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礼”与“法”的冲突。实际上 ,从更深的层次看 ,这是一种在制度文化中反映出的价值冲突 ,是国家权力和社会正义的纠葛。在原始社会 ,没有国家机器 ,复仇是社会成员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血亲复仇 ,几乎是所…  相似文献   

3.
《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心。如果从形式上追溯其产生来源,礼例是其直接渊源之一,律例则是秦汉厦其以后春秋家义例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学、经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研究《左传》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就管窥近十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尝试对目前学界《左传》研究动态进行初步把握。  相似文献   

5.
<正>《国语》是左丘明留下的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国别史,也是研究春秋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就研究春秋思想文化的概貌而言,《国语》是最重要的先秦文献。在先秦文献中,《春秋》、《左传》、《国语》都涉及春秋各国历史,但《春秋》、《左传》着重记事,《国语》着重记言,较前两书涉及思想文化的内容更多。《老子》、《论语》是思想文化专  相似文献   

6.
<正>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印度电影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民族叙事方式与现代影视技术及理念相结合、对普罗大众的人文观照、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巧妙地提升了印度的国家形象等等,都是印度电影获得票房和口碑双赢的重要原因。其中,反映女性问题的印度电影备受瞩目,比如《炙热》(2015)展现印度女性捍卫女权的努力,《摔跤吧,爸爸》(2016)、《神秘巨星》(2017)思考的是印度女性如何才能独立自主的问题,《印度合伙人》(2018)、《厕所英雄》(2018)关注的是印度女性难以启齿却迫切需要改善的卫生问题等等。以女性复仇为主题的电影也属此类,如《未知死亡》(2008)、《无所不能》(2017)和《一个母亲的复仇》(2017)等反映了女性的身体和生命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美剧《复仇》(Revenge)改编自大仲马的复仇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但实际上,除了复仇的主题没有改变之外,故事发生的时间、情节、主人公等,都与原著相去甚远。该剧自2011年9月开播以来收视喜人。该剧具有鲜明美式肥皂剧特点:豪华时尚的上流社会、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主人公、帅气多金的男主人公、缜密精巧的悬疑情节、大快人心的复仇故事等,无一不调足了观众的胃口,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欲罢不能地追着剧集一路看下去。这部剧集无疑为沉闷多时的美剧市场带来了一阵清新的旋风,在  相似文献   

8.
在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中,主人公"他"始终怀有一种"复仇"心理,当复仇心理、性冲动和热爱自然等诸多特点同时投射在"他"身上时,便形成了"他"复杂而多元的立体人格。这背后,指向的是"他"多重的"他者"身份,而身份和文化上的双重"他者"又导致了"他"病态的心理,最终表现为反常的"复仇"话语,并酿成最终的"零余者"悲剧。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这学问就是以礼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孔子生长于鲁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政治上虽不是强国,但在文化上却是东部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鲁国保存着西周的礼乐文明,当时的人认为"鲁不弃周礼"(《左传》闵公元年),"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孔子批判职业性的"师儒",又将师儒传播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和提升,创立儒学。  相似文献   

10.
京剧《天下归心》取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代贤君郑庄公摒弃前嫌,与母亲重归于好的故事,表达中国古人”血浓于水”的孝道亲情与非凡智慧。《天下归心》,一部京剧,意义深邃.感人肺腑.尤其关照现实的深刻寓意,呼唤的是社会和谐的良知与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马真读碟     
马真 《世界文化》2006,(11):27-28
在观看这部美国独立制作影片之前,我还是建议大家可能的话先去看看波兰斯基的作品《死神与少女》,两部电影都是在封闭空间内,依靠人物关系建立强大的情节张力,此外两部影片都涉及到“复仇和性侵犯”这一话题。《水果硬糖》中的小演员用富有冲击力的成熟表演塑造了一个外在和内在巨大反差的“索命女孩”,这种定位不仅符合电影关于“未成年人性侵犯”的主题,而且角色的设置在同类型电影中具有新意。一个成熟,甚至有些“汉尼伯尔”的女孩,利用智慧赢得一场复仇的胜利,这条线索足以吸引观众坚持将影片看完。因此,从电影的兴奋点来看,导演应该更…  相似文献   

12.
正《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一段"晏婴论祝与诅"的材料:"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传文中关于齐景公的记载一共35条,昭公二十年,"晏婴论祝与诅"是其中之一。本文选择这条传文来做解说,并且对"贤人、小人之言鬼神"的异同加以讨论。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昭公二十年,当齐景公之二十六年,景公在位一共五十八年,则这时正处于壮年。处于壮年的景公同时得了疥(疥疮)与痁(疟疾)  相似文献   

13.
正威尔·赖特在他对通俗西部片颇有影响的研究《六响枪和社会》(1975年)一书中讨论了西部片的神话特性和结构。赖特在书中归纳了西部片中的四种基本情节,分别是:经典、复仇、过渡和职业。所谓"经典"情节,就是指西部游侠路见不平,拔枪相助。助人者与被助者并无利益往来,仅仅是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实践。而作为经典情节的影片就是1953年上映的《原野奇侠》(Shane)。这是由派拉蒙出品,乔治·斯蒂文斯执导,艾伦·拉德、琪恩·亚瑟、凡·赫夫林等主演的电影。  相似文献   

14.
芦笛 《华夏文化》2013,(2):45-46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忙于争霸,社会各阶层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不仅周天子难防诸侯的冷箭,如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三国之师伐郑时,不仅兵败,还肩部中箭(《左传》桓公五年);诸侯国国君更是屡屡遭弑,  相似文献   

15.
"福"字浅谈     
马福贞 《寻根》2007,(4):54-55
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是一个"福"字。"福"字的释义颇多。《老子》"福兮祸之所伏", 与祸相对。《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上,严格的社会等级将尊卑礼制渗透到民生各个层面。《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唐时王朝强盛,封建等级制度严整,一个人的生前言行和身后评价皆应遵从社会礼俗。除了从墓志文中数量庞大的丧礼词和品评词可以观察等级问题,墓志撰刻者自称词亦能体现出人际等级的礼俗问题。这部分词语虽数量有限,却值得留意。  相似文献   

17.
说官箴     
说官箴夏桂苏,夏南强《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杜预注:"阙,过失也,使百官为箴辞,戒王过。"杨伯峻先生注引《尚书·盘庚》:"犹须顾於箴言。"《左传·宣公十二年》载:"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汉王符《潜夫论...  相似文献   

18.
鸠鸟及其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鸠是十分重要的鸟。鸠鸟的种类很多,《左传》中记载有祝鸠、睢鸠、鹅鸠、鸠、鹘鸠、牖鸠这“五鸠”,是“鸠民者也”。其中的牖鸠,杜预注:“牖鸠平均,故为司空。”《诗经·曹风·牖鸠》:“牖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毛传》云:“牖鸠之养其子。  相似文献   

19.
北宋郑獬可能是历史上《左传》成书秦汉说的最早提出者。南宋魏了翁亦疑《左传》乃秦汉初人所作。明嘉靖年间季本最早明确提出《左传》成于汉初张苍之手。近人洪业继之。然此数说无甚影响。真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刘歆伪作说。从历史渊源来看,此说远在西汉末刘歆挑起今、古文经学之争时就已伏下了线索。清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的问世,标志着刘歆伪作说的正式兴起。近世以来,大凡今文经学派和受今文经学派影响较深的学者多持刘歆伪作说。但现今此说已难见持论者了。代有增益说调停春秋说、战国说及秦汉说三派之间,以顾炎武的表述最为简明扼要。对此说有所申阐发明的是徐中舒。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