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华  唐新 《寻根》2021,(1):110-118
彭而述墓志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彭桥村,彭而述之父彭彬墓志也在1994年彭桥镇政府修路时被发现.目前,父子两人的墓志均被其家族后人集中收藏.彭而述墓志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楷书,竖5行30字:“清故正奉大夫正治卿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禹峰彭公墓志铭”,周边雕刻有花...  相似文献   

2.
正一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出土于洛阳北邙山,墓志高70厘米,宽74厘米,青石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正书33列,一列32字。从撰写体例看,此墓志是当时流行的墓志铭并序的"别体",其标目是"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并序",从其整个内容看,主要分"志"和"铭"两部分。"志"的部分介绍了袁公瑜的郡望、家世、历官、丧葬等,"铭"的部分用韵文概括全  相似文献   

3.
龙女花,古时被称为"大理第一名花"。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校注》"志花第九"中记载:"龙女花,天下止一株,在大理之感通寺。"由李元阳(明)撰写的《嘉靖大理府志》,在《地理志第一之二》"物产"科目第73-75页记载:  相似文献   

4.
正《隋柳礼盛墓志铭》2017年12月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志盖缺失,志石长48厘米,宽48厘米。志文32列,满32字,共计895字。楷书,有界格。志石中、下部分残损,字迹不辨。兹据原石收藏者所提供拓本迻录并考释志文如下:隋故大兴县令许昌侯柳府君墓志铭并序  相似文献   

5.
編後     
《中國文化》已經出版三十有六期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數字,特稍增篇幅,以爲紀念. 本期雜志,舊雨新交,互相争雅,失散十幾二十餘年的老友,又重來一顧這文化的舊巢了.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7,(3)
<正>一我的家乡是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黄山村。村中只有王氏一族,自明朝定居以来,至20世纪30年代约有400多年历史,是一个久盛不衰的"诗书继世长"的"士村"。清人蒋坦在1860年写的《黄山小志》中说:"黄山距慈溪县城八里,烟火数百家,风俗朴厚宛然一秦时桃源也。"  相似文献   

7.
郑屹 《华夏文化》2013,(2):25-26
一、崔氏之郡望《隋代墓志铭汇考》收录一方名为《元英暨妻崔麝香志》的墓志,志文载:"君讳英,字洪儁,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六世孙也。……妻崔氏,父令珍,青州刺史第二女,字麝香,年十三归于元氏。"此志镌于开皇五年,自开皇三年始,隋文帝已停废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之权,  相似文献   

8.
正劉關張之貌劉備之貌,《三國志·蜀志》稱其"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元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增"龍準鳳目,禹背湯肩",不知何故,乃略其"顧自見其耳"一句。《後漢書·呂布傳》記布臨誅詈備爲"大耳兒",則備耳之大足徵也。帝王貴相,人所艷稱,想《平話》蓋偶遺之耳。至羅貫中《三國志傳》,則不忘書其"兩耳垂肩",且益以"面如冠玉,唇若塗硃"八字,而刪去"禹背湯肩"四字,當以其不知所云也。"龍準鳳目"  相似文献   

9.
一《关氏家谱》四种世间散存的《关氏家谱》不少,我所看到的有以下几种:1.山西省运城市北相镇西古村《关氏家谱》西古村是关氏后裔聚居地,原名圣裔村.村民有30O多户,80%为关姓.村里有北魏孝文帝时的关朗之墓,墓碑曰:“魏记室关公讳朗字子明墓”.据说,这里的关姓是当年关羽在解州杀死恶霸吕熊以后,其族人害怕官府追查,祸殃无辜,才从解州宝池里下冯村(现名常平村)逃亡迁移到此处的.西古村《关氏家谱》为手抄本,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续修的.内有赵炳炎《关氏家乘引》一文,叙述修撰经过:闻之,国有史,邑有志,家有乘.同一纪载,而意微殊.史所以昭善政,示劝惩;志所以叙沿革,表人文;家乘之设,则序昭穆,联族姓,上尊祖,祢而不忘,下传子孙于无穷,仁爱之心笃挚而真醇焉.然则,世无论远近,德无论隐显,人无论众寡,苟孝悌之心,勃然而不自禁,则于族谱  相似文献   

10.
正萂村,宁静的"天子"故里走进萂村,便置身于一种古朴祥和的氛围中了。萂村,藏在宾川县西面与大理市海东、挖色毗邻的一个山间小坝中。"萂",在一般的字典里查不到,据说只有在康熙字典中才能见到它神奇的身影。它在网络上的解释一律都非常简洁:读音hé,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而在方言里,"萂"字读作"wō"。在白族话中,"萂(wō)村"音为"wō hěn",意为"山窝里"。在萂村,果然生长着萂草。萂草成熟时的草秆,是做唢呐  相似文献   

11.
花和村游记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20,(4)
正罍是我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问世于商代晚期,勃兴于春秋中期。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全身漆黑发亮,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罍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器物,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而得名;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皿方罍盖中央有屋顶形盖钮,盖、器子母  相似文献   

13.
邢莉  白庆侠 《寻根》2005,(5):50-55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一首《九月九的酒》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说起九九重阳,其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两干多年的历史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意蕴。文献当中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然而此“重阳”非彼“重阳”。宋代洪兴祖在补注中就明确解释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  相似文献   

14.
沙井水     
沙井水,清亮、冷冽、甘甜.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曾有三眼沙井:两眼在村南沙河埂下,分村前村后两井,都距村约半里左右;一眼在村北青埂子金线吊葫芦地方的田坝中,距村约一里.村南的沙河发源于鹤庆西山腹地,长年四季流水不断,因含沙量重,天长日久,河床高于田坝,树木掩映的河埂横亘在村子南头.  相似文献   

15.
正"郡谱"或全国性统一的谱书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唐初有官方颁行的《氏族志》。元代,徽州出现一部记载地方氏族的《新安大族志》(以下简称《大族志》)。此后,又陆续涌现出《新安名族志》《休宁名族志》,形成了徽州特有的"族志"系列。目前,学界对《新安名族志》关注更多,主要是从它的编纂背  相似文献   

16.
赵藩年谱     
赵藩,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自号"石禅老人".白族. 剑川向湖村赵氏,居剑川望德城,即今向湖村,嗣后世代以耕渔为生.历元、明、清三朝,至赵藩时为二十二世.其父赵联元为秀才,在村设塾授同里子北.  相似文献   

17.
薛理禹 《寻根》2011,(4):32-36
自古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多有淫祀的文化风俗。《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记载,扬州“其俗信鬼神,好淫祀”。《宋史·地理志》则说,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与江南、二浙略同”。唐宋以后,淫祀之风未曾断绝。明清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即是一种典型的淫祀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放烟花、张灯、观灯、赏灯,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流光溢彩的狂欢节。永昌""字灯源自明朝北京灯艺,当时永昌毛卜喇村的李发仁在北京做小生意,日闲便绘制""字灯艺图谱,用了三年时间,绘成一角带回毛卜喇,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字灯的灯艺制作包括裁剪、书画、灯谜等,灯场的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字灯俗已经被国务院列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传承人为永昌  相似文献   

19.
“玉”字考     
正《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许慎对"玉"字的解释是:像三块玉相连。沿袭至今的这个解释若是对三横一竖的篆书"玉"字,从字面形态上解释似乎还说得通;但要解释《说文》中提到的古文"玉"字,即带有对称两点的""字(图1:《金石字典》,中国书店2015年4月第1版),是说不通的。"玉"字构形起源及其衍生字形成的原字链的研究,于汉字文化乃至华夏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2)
正"腊"的先字"腊"字,繁体为"腊"。远古时期,腊是一种祭礼。先人习在冬季将尽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是为"猎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后来,每年农历十二月被定为"腊月",即如《礼记·月令》所记:"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故而,"猎祭"遂更称"腊祭"。这也是"猎"字与"腊"字相通的原因。《风俗通》里就说:"腊,猎也。"可见,"腊"源于"猎",即"猎"字在先,"腊"字后出。还有个"昔"字,也是"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