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诚如 《寻根》2004,(1):66-76
公元1402年,朱元璋四子朱棣夺取了其侄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是为明成祖。1403年升北平为北京,1406年接受群臣的建议,决定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营建工程完竣,建成了规模宏大、制度严整的宫殿建筑群,以及坛庙等配套设施。清朝建立以后,继续沿用明朝宫殿,虽部分加以重建或改建,但总体  相似文献   

2.
陈鑫明 《寻根》2020,(1):71-81
明成祖迁都北京至清康乾年间,两个王朝在京大兴土木,下诏川黔边督办皇木,历时数百年。从洪武下诏为蜀王府建宅,到永乐建紫禁城,再到嘉靖建九庙、三殿,浩大工程所需的香楠、贞楠、红豆、杉木等多出自西南,西南大木产于乌蒙大山、川黔边的赤水河流域。从川黔边办皇木,山路险远。朝堂上,御史杨爵、侍郎黄宗载、兵部尚书马文升、工部尚书吴中、户部主事海瑞上奏朝廷,条陈皇木之难,就连谪居泸州的太史公杨升庵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  相似文献   

3.
小云南与明清移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雨明 《寻根》2003,(5):125-129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  相似文献   

4.
从作数量、题材内容来看,明清小说与吴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明清小说反映了吴化中的工商化、教育化、信义化等丰富内容。明清小说既是吴化的形象栽体,又促进了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薄音湖 《寻根》2007,(3):10-17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只是蒙古高原上一个部落的名称,因其内部分支众多,形成了许多氏族,这些氏族也被称作部。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原来不属于蒙古的大大小小部落及其民众,从此也都自称为蒙古,同时在蒙古这一共称下面,保留着自己的部名。  相似文献   

6.
赵殿红 《寻根》2006,(3):82-86
中国圣会组织概况 17~18世纪,种类繁多的为中国天主教教徒而组织的团体称为“会”、“圣会”或“善会”,而“圣会”是其较为正式的说法.圣会有时是一种正式的组织,要求某一类人才能参加;有时又是一种为广大群众而设的教会组织.这些群体的活动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集体活动而进行个人培养,有的则进行慈善活动,但更多的是两者兼顾.圣会的建立与发起者可以是中国教徒,也可以是外国传教士.实际上,圣会组织是一种中国传统与天主教因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薛理禹 《寻根》2010,(2):113-116
明代以前,大陆已有为避战乱灾荒而移居台湾(本文所说的台湾,为广义上的台湾,即台湾岛及澎湖等附属岛屿)者。元明两代,朝廷曾一度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理当地民政,明代中期起还曾在当地驻军。然而直至明代中期,由于朝廷有"禁海令",移民台湾的人数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8.
胡光明 《寻根》2007,(6):18-23
伴随着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一种新的历史事物——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它建在通都大邑,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机制来适应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会馆是观照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杨东方 《寻根》2006,(5):57-61
明清之际获得秀才资格的好处,学人谈了很多,如吴晗在《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中就指出可以享受免役等特权(收入《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但获得秀才的投资却鲜见人研究,学人不得已涉及这个问题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泛泛而谈。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史料有很大关系。前者的资料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多,研究起来不成问题;后者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少,  相似文献   

10.
马金生 《寻根》2010,(4):52-58
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动以及医药学知识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行医已逐渐成为一种开放性的职业。(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疾病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此前历朝历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医病关系渐趋紧张,医病双方的疏离感日益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