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春,我到河北保定市的一个村子,参加亲戚(家中男主人)的丧礼,目睹了中国传统丧礼流传至今的许多遗风,颇为感慨。在此,谨据地方志书、古典小说等文献,对照当下丧俗,谈谈民间习俗的传承所昭示的历史文化根深蒂固状况,以及在当下的某些新变化。《荀子·礼论》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可见丧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生大事。古代礼制有吉、宾、军、嘉、凶五礼,其中凶礼即丧礼,  相似文献   

2.
吴传艳 《寻根》2024,(1):40-44
<正>一舟南村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南面,全村6个自然寨,2500余人。该村落节日习俗较多,其中苗族丧葬仪式场面盛大,时间长,形式复杂,正常死亡(即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在家老病而死)的丧礼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报丧。主要是以放短鞭炮的形式告知同村人家中有人去世。一共放两次鞭炮,第一次为老人落气时,  相似文献   

3.
赵会会 《寻根》2011,(5):37-38
在一些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有一撒灰习俗。在死者尸体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体路过谁家门口,那户人家就要在门口两边点上两把火,象征两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墙,用来防路过的死者鬼魂串门,此灰人们叫做“拦门灰”。这只是各地以灰驱鬼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一、丧礼的语义关于丧礼的语义,也即它的产生或来源,《礼记》中说:"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礼记·檀弓下》)丧礼,是对死者的哀悼和悼念,生者念及先人,心里充满了悲恸。若悲恸过度会伤及生者的身心,因此制定礼节来节制这种悲恸,使它既能顺着生者的悲恸情绪,同时又能使之适应礼节而不致生者伤害身心。对于该引文,沈宏格认为:"其义为丧事极为哀戚,但念父母生  相似文献   

5.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  相似文献   

6.
胡玉华 《寻根》2007,(2):48-50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8.
雪冬 《世界文化》2005,(1):17-19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然而,即使是西奥也无法挽救自己的哥哥。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是汉民族一项独具特色的礼仪制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各种礼仪制度已相当完备,而作为"三礼"之一的《仪礼》,记录了周代贵族的冠、昏、丧、祭等各项仪节。《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仪礼》中的《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记录了周代士阶层的丧葬制度,但是对夏、商二代乃至更早的丧葬制度却未曾言及。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有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6-97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山西省祁县东南古县镇温曲村附近发现带有墓志纪年为“至元元年”的墓葬群。专家认为,此次出土的瓷罐、瓷钵等陪葬品属于元代民窑标准器。由此为研究距今1000多年前的中国宋元时期平民家族丧葬习俗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在嵩山地区,有出灵后孝子将放置在院内摆放供品的盘(碗)顶在头上,拄着哀杖一件一件哭送到灵棚中供桌之前的习俗,称为顶供。顶供仪式是嵩山地区丧俗活动中最为隆重的礼节之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登封以及周边的新密、伊川等地都有此习俗。《荀子·礼论》认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这说明自古以来国人都把丧葬视为人生大事。当然,丧葬也确为人生大事,它是人生仪礼中的四礼之一,又  相似文献   

12.
<正>1845年6月8日,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附近正在举行总统的葬礼。在人们安静下来准备默哀时,总统生前养的鹦鹉开始说话——它用带有南方口音的英语以及西班牙语说出一连串的脏话。起初,家仆们决定让它为主人送行,可是它越叫越起劲,而且很明显为赢得客人的注意而兴奋,家仆们不得不将其拎到一边去,尽管它最终破口大骂。鹦鹉的主人以及葬礼的死者,是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从鹦鹉嘴里说出来的那些话,我们可以猜知杰克逊是一个怎样的粗人,心里  相似文献   

13.
香港大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情钟闽西客家祖地,为迎接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今秋在龙岩市举办,目前捐赠300万元,用于兴建龙岩二中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教学实验大楼。  相似文献   

14.
马登,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的小乡镇。镇辖区居民除了一个汉族村、一傈僳族村和部分散居山内的彝族。都为白族。马登白族有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除了认真隆重地过中国传统的各个农历节日。对坐月子、婚嫁和丧葬习俗也尤为讲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大汶口文化有许多奇特的、重要的习俗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也为我们认识史前时期的宗教习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拔牙,或称打、折齿、凿齿。关于拔牙的习俗,中国古代文献早有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凿齿之人找到了佐证。在东方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了拔牙的习俗,在其前后延续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都有拔牙习俗的发现,并且所拔牙齿的部位和数目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是拔掉上颌两颗侧门齿,被拔者年龄在15—20岁之间,无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女性均有发现。牙齿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帮助发音、…  相似文献   

16.
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延续至今。民间工艺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土归流带来的汉文化很快在水族地区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工艺精湛的水族墓葬建筑。以干栏式石板墓为代表的墓葬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族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认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其特有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明器略述     
明器略述□郭灿江明器又称冥器,是专门为死者所做的、埋在墓葬中的不能实用的器物。多是各种日用器物的仿制品,以及人、家畜、家禽偶像和车船、工具、兵器、家具、建筑模型。一般多用陶、木和石制成,也有金属制品。本文以汉代陶质建筑明器为主,对我国古代明器起源和发...  相似文献   

18.
涂慷 《华夏文化》2012,(2):42-43
圆木器皿指的是用各种弧形的木板拼制而成的器具,它大体可分为斗、桶、盒、盘四类,每一类又包含各具使用和造型特色的名目繁多的器皿。这种器皿在闽西民间极为普遍,客家人所称的圆木,就是木制的木桶、洗脚盆、浴盆等圆形器皿,尤其是沿海一带,几乎家家都有,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概因为它太普通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的自撰墓志铭河南省开封市委省电台记者站阎永复古代人死后埋葬时,封土隆起的叫坟,平的叫墓。埋于墓前或墓中的石碑称墓碑。而墓碑上的志墓文,叫做墓志铭。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记述死者姓名和生平的为"志";用以对死者的赞扬和悼念的叫"铭"。墓...  相似文献   

20.
胡晓烨 《寻根》2022,(1):54-60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