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范畴,弄清它的含义,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首要任务。本文从质料范畴的形成、从生成角度、从实体论角度三方面对亚里士多德质料范畴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实体学说的逻辑演变谭仲实体,在西方古典哲学中,有两种基本的涵义:其一是指个别的东西,确切地说,是指个体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东西;其二是指宇宙总体或存在之大全。前一种涵义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确定的,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使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自希腊哲学开始就以追求知识为其最高的理想目标,从而确立了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所谓"科学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作"科学主义"或"理性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将理性通过概念范畴的方式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法则和规律的认识能力看作是人类把握宇宙自然的根本手段,其目的是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自然哲学家们追问宇宙自然的本原是为了知识,他们的认识活动促成了希腊哲学的诞生,而巴门尼德也正是因为知识的缘故而扭转了哲学的方向,摒弃了自然哲学的道路,提出了他的存在学说。  相似文献   

4.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但由于中英文对希腊语"ousia"(实体)翻译的困难和缺陷与亚氏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得到一个关于"实体"的清晰统一的定义。撇开语词的翻译问题和亚氏思想本身的问题,知识的对象、事物的载体、真正的存在、事物的原因,理应成为亚里士多德"实体"的四个公认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一直都很重视数学的学习和研究,其颇具现象学色彩的"数学哲学"思想构成其科学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数学的东西"(ta mathemata)就是人们能够学会的东西,进一步讲它可以作为"知识"的标准而存在,它标明了事物的可敞开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只有特定的事物才能显现自身,它是现代科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的共同根源。此外,海德格尔认为,数学的可应用性是一种衍生特性,它奠基于数学的"可靠性",可靠性基于事物与此在的照面,或者说此在把存在者的可靠性"带上前来",只有那些可教的、可学的、与人照面的东西才能对其作出有用与否的评判。今天的数学虽然来自于古希腊广义的"数学的东西",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按照大多数注释者的意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逻辑学著作,它集中考察了逻辑范畴的分类及规定。但是,它在逻辑地规定范畴的同时,涉及了许多后来为《形而上学》所发挥的第一哲学内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概括来说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进一步说是关于存在本体的学说。《范畴篇》的第一哲学意义,就在于它通过范畴分类,找出并确定了第一哲学的对象——本体存在;初步规定了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本体范畴;并提出了确定存在及其本体的第一哲学标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简略论述。对存在的范畴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哲学都研究存在,但存在究竟指什么,众说不一。亚里士多德开始独立撰写哲学著作时,就把目光集中于这个问题,他从逻辑学出发,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价值"是个普遍性运用的哲学概念,但不包括"自身善",与后人的用法有重大区别。需要是事物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是外在性事物对于人这种主体的需要而言的用处,是一种属人的益处,不包括主体的一部分如灵、肉对主体这种关系里的用益现象。他把价值分为"真正"的与个别的、自然型与人创型。其价值思想的翻译性呈象,有的重要地方没有大体准确地反映其真相。  相似文献   

8.
个别和一般是哲学领域中一对重要的基本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代哲学家曾对此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个别和一般这对范畴,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为深刻而系统的论述,其中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个别的东西是独立的客观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的东西(即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切东西的基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全部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不同于意见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分门别类的"科学的知识"及其体系,以解决他那个时代凸显的总的哲学问題--知识论问题.他的本体论和逻辑学都是力其哲学知识论服务的.他把能"说明事物的原因"、"事物必是其所是"、"不能异于自身的必然性"的东西赋予"是"的范畴,然后以这些范畴作为分析工具和逻辑基础,进而上升到演绎推理的形式以建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是证明的,要做到这一点,科学知识的对象就只能是能说明事物发生的原因,说明事物必是其所是、不能异于自身的具有普遍性的"是"的本体.不同"种"类的本体,构成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知识门类.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经历了《范畴篇》、《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发展。《范畴篇》通过范畴分类,确立了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本体。《物理学》通过考察自然物的动变原因,提出了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等概念,作为存在本质的初步规定。《形而上学》本质论,通过分析质料、形式和个别事物诸概念,确定形式和存在的本质。潜能和现实学说则从现实出发,将质料和形式统一于个别事物中,确定现实的存在是“自身被形式所决定的个别事物”。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影响很大,但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他的实体学说思想前后矛盾。然而,实际上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尚有失偏颇,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不统一只是表面的,而其思想深处是具有统一性的,这个统一的出发点是“这一个”。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ta ta Physika”,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公元前六十至五十年间安德罗尼库编辑出版亚里士多德文集时,把探讨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放在该文集《物理学》之后,故被取名为“物理学之后”。后来,亚里士多德成了欧洲中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权威,经院哲学家竭力歪曲他的学说来为天主教会提供理论根据。“僧侣主义抓住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僵死的东西,而不是活生生的东西。”在当时,“物理学之后”是专指论证超经验的灵魂不死、神的存在等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理解黑格尔悲剧理论必须结合他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主义矛盾学说是其悲剧论的哲学基础.其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伦理实体冲突论"可以从他的"实体即主体"的哲学思想得到解释;"永恒正义和解说"显示了他用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来解脱悲剧性境遇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实体范畴作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规定以来,实体这一范畴,一直为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们所继承沿用和发展。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概略的探索和考察,为马克思主义的实体观提供了历史的结论,找出了实体学说某种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定性,找出了其理论上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可以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本体论对后世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涉及到对同一、差异、矛盾等范畴的理解,因而也涉及到矛盾学说,以及整个辩证思维理论。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差异和矛盾这两个范畴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和阐发了这些辩证法范畴。在黑格尔看来,所谓差异,首先是指不同事物的区别、不一致和多样性。在这种关系中,不同事物是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因此这种差异是直接差异或外在差异。外在差异是各种事物相互比较而来的,即由存在着相同之处的不同事物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是万物的基质,无性状,是客现存在。质料是各种现在事物赖以形成的条件,无差别的同一质料可以形成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质料与形式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哲学质料范畴,并自发运用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辨证法。但是,亚氏只从客观、直观形式去理解质料,没有从主现方面去理解质料,反映出他的哲学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9.
<正>格式塔是德文音译,其含义有二:一是指形式,二是指任何分离的整体。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即"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考夫卡、维特海默和科勒创建的格式塔心理学源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应用的范围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这个学说不仅影响了知觉领域,在很  相似文献   

20.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涵义主要是创作主体之"心"受"物"之感发而动,成为文艺创作的动因."感物"说源远流长,从先秦直到清代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脉络,其发端在于《礼记·乐记》的"凡音之起,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论述。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中达到了高峰。"感物"之"物",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亦非某个具体事物的指称,而是一个高度抽象、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物"非并指事物的内质,而侧重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样态,也即"物色"。它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