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现代化》2006,(8):2-3
让学生承受巨大压力,也提供了“刚性”的公平竞争机会 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升学考试,又一次在中国上演并谢幕,光考生就95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 它肯定是中国目前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全世界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都认为这样的高考太过分了,但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下,除了这样的高考,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中国的高考太轰轰烈烈了,它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向世界展示着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2.
地球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太阳公转,过了2003,来了2004,过了2004,又来了2005。2005年,我们不禁要问:今年高考还是这样考吗?还会与2004年的高考唱着《同一首歌》吗?2005年高考还将“涛声依旧”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和每一个国民关心的焦点话题。应当说,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变化巨大,中国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事业,中国在校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多的。同时,中国还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最多的大学,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总人数超过了两千万人,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都为中国在本世纪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3.
宋亮 《教育》2012,(5):39-40
我国每年的考生数量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高考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几乎每个人谈到高考时都表示它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下,除了这样的高考,还能用什么办法保证公正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4.
宋亮 《教育》2012,(13):39-40
我国每年的考生数量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高考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几乎每个人谈到高考时都表示它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没有一个人能明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的一个内容,但文言文毕竟是古人写的文章,其中许多字、词、句、语法均已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之又有一些文化典故、风俗礼仪,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要求中学生不借助工具书对随意从别的什么典籍上选来的一段文章百分之百地读...  相似文献   

6.
英语堪称是地球上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地球上每7人中间至少1人讲英语。全世界一半的书用英语出版。全世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制作的。与世界上其它语言相比,英语的词汇量是最大的,已达两百万。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事实:英语实在是一种古怪而又“荒谬”的语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究竟“荒谬”在何处。 有的英语单词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但该词却与构成宅的词全然不相关: blackbird hen(乌鸫、(?)鸟)是棕色的,blackberry先是绿的,然后是红的;blue─berry(乌饭树的浆果)是紫黑色的。  相似文献   

7.
"高考移民"作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资源配置原理、供需理论和教育成本收益理论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了分析,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高考移民"现象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高考移民"以及与它相关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它。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而高考升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和掌握相关高考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笔者根据多年的招生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高考信息搜集的策略和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成语辨析是近十年各地高考一直考查的内容,也是高三师生的复习重点.而在近几年高考成语题中频繁出现了一个考点,那就是多义成语.这类成语本来是多义并存,但在流传、使用过程中仅剩一种意思为人熟知,这样就导致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这类多义成语“顾此失彼”.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们应留心总结这类成语的完整意思,以便轻松应对高考.  相似文献   

10.
于杰 《考试》2014,(11):62-62
<正>从中学跨入大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无论一个国家的高等毛入学率有多高,大学的门也不是随便能进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都要设置相应的门槛,只有跨越这个门槛,才能获得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高考"。当我们跨进6月,与我们中国无数家庭密切相关的、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即将来临。高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历,曾经并将继续改变无数寒门子弟的命运。即使是当高考已经成为我们的记忆时,我们依然会关注高考。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国外五花八门的高考制度吧。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数学中引入了导数的内容后,为我们解决学过的有关函数问题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领域.高考中增加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辨正的思想.但由于高中学习导数不过多的涉及理论探讨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准确的把握好度,既要让学生了解导数,利用导数,又不要盲目的加深和拔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近年的高考实际,谈一谈高考复习中对导数的把握.1了解一个概念导数的定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建立在极限的基础上,由于高中阶段没有建立完整的极限理论,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对导数有一个全面…  相似文献   

12.
30年过去了,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还是不能坦然面对恢复高考的那段历史,甚至对那场刻骨铭心的北京高招会,他却言语含混。不过,他的含混不能改变逝去的历史。1977年,北京高招会不仅开了,而且是共和国历史上最长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上,邓小平扫清了最后的障碍,送570万人顺利进入高考考场,并成全了其中的二十九分之一。在站在时代高点的伟人的推动下,高考废止十余年后恢复,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它率先破除"两个凡是"、"两个估计",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它不仅为此后中国的经济腾飞选拔聚集了一批知识精英,而且在制度层面上,重新开启了起点公平的渠道。在人的一生中,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并不多,而高考就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如今已走向而立之年的高考,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而高考的厚重,却足以改变中国几代人的命运。回望高考走过的这30年,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见证了多少人生,它为后人展示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图,已成为国家得以复兴和兴旺的基本。3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角度去解读它?  相似文献   

13.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作文题目可谓“壶小乾坤大,字少内容多”。将作文题目分析得透彻、准确,对作文来说无疑是初战告捷。但如果审题出现失误,则会一步“看”错,满“篇”皆输。审题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看“三词”,这一点在小学作文中尤显突出。一、什么是“三词”在小学生记叙作文的题目中,一般有一个这样的词,它鲜明地指出了写作对象,让我们知道这篇作文是记人、叙事、描景或状物,这个词我们就叫它“中心词”。如《一个勤劳的人》,其中“人”就是中心词,它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篇作文是记人的。在作文题目中往往还有一个这样的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中国人经历了大喜大悲,但仍然坚定前行。年终岁尾,新华社评出2008年国内十大新闻,这些新闻事件再次见证了这一年的不寻常与不平凡。盘点2008,我们感慨万端;面向2009,中国充满希望。为此,我们在第一时间推出了这套“2008年国内十大新闻”语言表达原创题,相信它一定能为广大考生备战2009年高考带来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记得从高一开始,老师就反复对我们强调:“高考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的确,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哟。但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因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不一定非得过独木桥。我虽然没考上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学校,但对华师我已满足。我是从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成  相似文献   

1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个浅显、但又常常被人忽略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物质范畴,也适用于时间范畴。由于我们处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包围之中,要了解中华现代文化的全貌是几乎不可能的。就世界文化的范围来说也是如此。当今国际,文化流派庞杂、众说纷纭,我们很难超脱这个时代来评论它在整个人类文化历史中的价值。在物质和时间这两个范畴中,了解物质似乎比了解时间(即时代的历史价值)稍容易些。比如,当我们处在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包围之中,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时,我们可以走出去,走得远一些,用望远镜来观察它的全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离开中国之后,发现对中国文化有更深  相似文献   

17.
“较”量2013     
有人说,高三,无声无息可能危机重重;万马齐喑也许十面埋伏;阵地广阔但能冲出去的路却似乎是一条窄窄的华容小道。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卯足了劲,誓与高考一"较"高下。转眼,已经来到了2013年,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高考迎面而来的脚步声。不管之前我们取得了什么成绩,这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那就让我们在新年的钟声里洗脱掉初出茅庐的胆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物质生活的变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课标版教科书经济史模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小高考考查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学生是一个很感性化的群体,所以熟悉与陌生也往往是由心情而定的。快乐时,你会觉得周围每一个人都很细心,都是很好的朋友。失意时,你便觉得自己与别人总是格格不入,或许也会因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受伤害,发出“原来他不了解我”之类的感慨。作为临近高考的我们,激烈的竞争,高考的压抑,让我们不自觉地染上了世俗的冷漠,于是便永远不会有人进入心灵的深处,进入那个狭小的空间,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对它进行了抵制。即便自己也不是时刻都了解自己的心,找一个与自己相知的人岂不是更难?五期“男孩女孩”《米歇尔》点评!(037004)$…  相似文献   

20.
30年过去了,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还是不能坦然面对恢复高考的那段历史,甚至对那场刻骨铭心的北京高招会,他却言语含混。不过,他的含混不能改变逝去的历史。1977年,北京高招会不仅开了,而且是共和国历史上最长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上,邓小平扫清了最后的障碍,送570万人顺利进入高考考场,并成全了其中的二十九分之一。在站在时代高点的伟人的推动下,高考废止十余年后恢复,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它率先破除"两个凡是"、"两个估计",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它不仅为此后中国的经济腾飞选拔聚集了一批知识精英,而且在制度层面上,重新开启了起点公平的渠道。在人的一生中,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并不多,而高考就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如今已走向而立之年的高考,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而高考的厚重,却足以改变中国几代人的命运。回望高考走过的这30年,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见证了多少人生,它为后人展示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图,已成为国家得以复兴和兴旺的基本。3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角度去解读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