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一种新的不正之风。有的单位,一事当前,只为小团体的利益打算,全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的心计不是用在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上,而是钻改革的空子,想方设法“算计”国家,损公以自肥。不刹住这股歪风,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  相似文献   

2.
《“对策”也可当镜子》一文,在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评论一等奖,这是我们未曾料到的。如果说这篇评论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它的角度比较新。一个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有特点的文章也容易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同行都深谙写评论的个中艰苦,写评论难,而写出具有理论色彩和文采的评论文章则难度更大。以萧山为笔名的《“对策”也可当镜子》,就是一篇富有理论色彩而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记得上军校第一年,我爬起“格子”。一年中,倾心撰写了33篇稿件,却没收获一篇“铅字”。我一次次暗暗地问自己:是稿件质量不行?是报社没有“关系”?还是自己不是这块“料”?说心里话,由于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我彻底灰心了。 一天,我从《河北日报》上看到一则征文,看后再也按捺不住激情,也拿起笔写起自己的故事。我把征文要求当作“镜子”,一遍遍地对照,一遍遍地思索、修改。三个星期后,《是你使我转变》一文竟然在《河北日报》上开天辟地第一回“亮相”。没多久,我发现《解放军报》上新开辟一个专栏:“每月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王豫丰 《图书馆论坛》2006,26(4):244-245
从什么时候我也爱上了《图书馆论坛》的“从业抒怀”?一篇一篇的看过来,我心里总是很感动,人生转眼飞逝而勇猛精进又是那么的不易。我觉得人一辈子无论做什么工作,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而在这过程中,你是否尽责了?  相似文献   

7.
我有个癖好:搜集言论。既喜爱议叙兼蓄、鞭辟入里的言论,也喜欢立论新颖、妙趣俏皮的杂文。三年来,集有两千多篇。有振人醒悟的《寒童的呼唤》;有针砭时弊的《台上他讲,台下讲他》;还有尖锐泼辣的《功君且慢豪华》和发人深省的《“对策”也可当镜子》。  相似文献   

8.
《新华日报》的《新华论坛》自1984年以来,先后三次获全国好新闻奖。去年获奖的拙作《“桔”变为“枳”的联想》,与前两篇有一点不同。1984年的《关于立“军令状”的异议》以及1985年获奖的《“对策”也可当镜子》,都是以问题的“新”、“尖”取胜,提出了别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因而有较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北京矿务局大台煤矿的一名通讯员。几年来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有的还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社会效果。然而,这些成功稿件的采写经过我大都淡忘了,(?)有那篇“劝妻投案”的稿带来的教训却记忆犹新。 1983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被矿党委刘副书记叫到党委办公室。“这篇稿子你核实过没有?”他指点着办公桌上的一张报纸问我。那是两天前的一份《北京日报》,我写的消息《青工王卫东劝妻投案》就刊登在二版上。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因“宜春叫春”,媒体也在集体“叫春”。笔者在百度上搜索“叫春的城市”这个关键词,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就有相关报道逾20万篇。你看看标题,什么《宜春光叫春不行,还得把人勾引过来》、《叫春的城市和发情的官场》、《“裸体纤夫”与“叫春的城市”》、《“叫春的城市”想勾引谁?》、《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口号有何不好?》等等。  相似文献   

13.
打开《图书馆杂志》,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种可敬、可爱、可恋的感情充满着我的心坎,同时也使我浮想联翩……我是湘赣革命根据地井岗山下一个小县图书馆的普通工作人员。记得那年我写了一篇题为《书刊价格上涨下的图书采集对策》的稿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寄贵刊。馆里的同志们告诫我说:“你别奢望了,这样有权威的杂志,哪能刊登你这无名小  相似文献   

14.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17.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今年第七期刊登了温风同志的《真的“不断”吗?》一文。作者认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开幕式的掌声》在描写会场气氛时用“不断”一词不妥:如果掌声真的不断,怎么能作报告和听报告?于是,作者断定“不断”这个说法即使“不是套话”,至少也算是“过头话”。对此,我不敢苟同。“不断”是合成词,其意义不等于几个词  相似文献   

19.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20.
当不正之风也侵袭到新闻出版部门的时候,你坚信:哪位编辑也愿意种好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不会丢弃好稿。那次,《前卫报》社一位编辑来信叫你去修改稿子,不少人劝你买点象样的礼品带去。你一笑,摇了摇头,甩着10支“胡萝卜”迈进报社大门。为这,好多人说你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