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家关于进攻和防御,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剑犹甲,死生也”,进攻和防御,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辩证法;“守则固,诛则强”;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守城以亟伤敌为上”:积极防御的战术原则等三个方面。墨家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反映了战争的矛盾,本质和规律,是其积极防御的战略技术原则的哲学基础,对现代和未来的人民防御战争,反侵略战略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环节一:分步揭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对于矛和盾,你有哪些了解?生:矛和盾都是兵器,它们是相生相克的。师:好一个“相生相克”,说得好!这两件兵器,谁能分别介绍一下?生:矛是古代将士进攻时使用的,最早是在棍子的一端装一块磨尖的石头,后来变成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是用来防御的一种兵器,最早是用很多树皮或木头制成的护具,后来改用铁板制成。  相似文献   

3.
自相矛盾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打仗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用来抵档敌人的进攻。有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最锋利,无论什么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说完,他又举起后,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不管多么锋利的矛,也刺不穿它!”周围的人都觉得好笑。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
一感知“矛”“盾”,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看了一个动画片,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相似文献   

5.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各种新式兵器总是应战争需要而产生,并首先应用于军事斗争领域。先进武器装备之间的撞击使战场面貌大为改观,并推动着战争向更高层次跃进。十九世纪初期和中叶,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相继应用于战争,战场上悄然崛起了一支用电磁波手段“消灭敌人,保存  相似文献   

6.
三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笔者发表《“一分为三”新议》①和《再论矛盾“一分为三”》②之后,学术界展开了争论,现在还有不少同志仍然持怀疑态度。本文拟就学术界有关对矛盾“一分为三”论题的责难和疑问进行回答,题为《三论矛盾“一分为三”》。何谓矛盾?“矛盾”一词来自楚人卖矛又卖盾的典故。矛,说的是一种进攻武器,盾,说的是一种防御武器。在两千多年前作为武器来说,两者是非此即彼的。但是,自1915年坦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解放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架起人桥消灭敌人的故事。故事是按发展的顺序写的,先讲为什么要架桥,接着讲架桥的经过,再讲过桥,最后写部队冲过对岸,消灭了敌人。教学时重点应讲清怎样架桥,通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渗透本单元训练的重点——“着重写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这一著名军事论点,不仅是毛泽东的纯军事战争目的观,而且还是毛泽东指导军事战争的最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的基本核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体现了一般军事战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一般规律,是毛泽东制定军事战略战术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之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11.
教学《黄继光》一文时 ,我发现文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 ,值得推敲。“战士的屡次突击 ,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此句中一个“压”字 ,不仅反映了敌人的这个火力点阻挡了我军的进攻 ,而且还说明当时敌人气势咄咄逼人 ,也为后来黄继光主动请战 ,顽强战斗留下伏笔。“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 ,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这儿的一个“叫”字 ,极形象地写出敌人垂死挣扎的疯狂 ,反进攻的气焰嚣张 ,为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作了铺垫。我想 :平时我们只要多留心 ,引导学生品词 ,定能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 ,在认识事物上得到启…  相似文献   

12.
“干、戈、矛、槊、戟”都是古代的兵器, 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干,一种抵挡刀剑的兵器。《尔雅·释言》:“干,扦也。”又称盾或橹。古时关东称干,关西称盾;小者称干,大者称橹。《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橹”即指此。干有木制、草制、铜制、藤制,其形圆或近圆,外突内虚,有柄,可用手挽持。《鸿门  相似文献   

13.
征,伐,侵,袭,讨,攻这几个词在古文中都用以指军事上的进攻,含有“进攻”,“讨伐”的意思,但它们各自表示的意义色彩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人常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句话来赞扬武艺超群、多才多艺者。这“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什么? 省编体育教材第十册讲:所谓“十八般武艺”就包括刀、枪、剑、戟、棒、棍、槊(shuò)、(?)(tǎng)、斧、钺(yuè)、铲、耙、鞭、铜、锤、叉、戈、矛等十八样兵器。《羊城晚报》载文讲:明代朱国祯写的《涌幢小品·兵器条》说,十八般武艺指以下几种:一弓、二弩(弓的另一种,用机械力量将箭或弹丸射出);三枪;四刃(即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钱(比斧更阔大些);十戟;十  相似文献   

16.
古时,有个人拿着矛和盾叫卖:“我的矛特锋利,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样的矛都能挡住。” 人们听了,觉得不对劲。你的矛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然包括你的盾,那么你的盾怎么可能什么样的矛都能挡住呢?你的盾什么样的矛都能挡住,当然包括你的矛,那么你的矛怎么可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呢?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中比喻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时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在街头卖矛与盾,他向人夸耀自己的矛是如何的锋利,无盾可敌。同时又赞美自己的盾是怎样的坚固,无矛可摧。当有人问道:“用子之矛刺子之盾,如何?”此人无言以对。这就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准确而又通俗地阐述了“矛盾”这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设计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让学生从“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课文插图101页,用课文第一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板书(范写生字):…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谋攻》全文共七个自然小节,按其内容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谋攻的目的,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中心论点;第二、三段写谋攻的要求与条件,论证中心论点。 孙子首先论证了“全”之贵,接着又对“全”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屈”,就是屈服,这是个使动用法,即使人之兵屈;“不战”,并不是“不通过战争”,而是“不直接交战”的意思。全句意为:在具体的战争中,通过计谋、智斗,可以达到两军虽不交战,却能迫使敌人投降的效果。这也是谋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寓言大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中便蕴含着“矛盾”观念,笔者从词语、典故以及文章中的言语等方面出发,对此种观念进行了分析。一、立足文章词语,解读写作思维在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从文章中的词语出发,结合当前对“矛盾”的理解,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维。通过了解这一古代寓言故事,我们了解到矛和盾是两种兵器,经常被用到战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