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作品普遍被西方读者漠视的背景下,作为译者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译者本土化问题,译者汉语为母语对译本语言的影响造成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不高;二是中国文学存有是否要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对原作改写的焦虑。为了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译者必须摆脱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建构自我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即"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本文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作出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3.
《浮世画家》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创作的一部以日本二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作者以陌生化理论与不可靠叙事为主要艺术手法刻画了主人公小野在日本战败前后的生存状态,以此表达作者的一些思考与态度。文章尝试从不可靠的叙述者、对主人公形象的期待发生反转的读者及具有文学良知的作者这三个维度对该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充分理解了其英文原作中的互文现象并把他们还原为中文,分为原作中的中国习语的还原和文学引语主要是《庄子》引语的还原,此外,译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中文中的结构性互文性对译文做了处理,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体例的运用和汉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使中文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心理,增加其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5.
翻译选集是文学作品在异域流通中特殊的文本载体,也是文学"再书写"的重要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在西方世界出版.通过考察其中两部的编译情况发现,尽管两部选集表达出明显的文学自觉,却仍然是战时话语下的产物.在编译过程中,编译者加强了中国现代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故事性,实施了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再书写"...  相似文献   

6.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学向来缺乏第一人称叙事,尤以主角叙事更为稀少。清末翻译小说兴起,第一人称作品被逐渐译入国内。面对陌生的叙事方法,近代译者在观照文学传统与探索新鲜模式之间进行了反复尝试。翻译家陈景韩成功地译入了我国第一部第一人称主角叙事小说《新蝶梦》。中译对底本存在诸多修改,而这些变异却不完全指向故事情节,而是与叙事视角紧密相关。考辨此翻译变化,可了解近代译者对第一人称主角叙事的理解认知,把握该类型叙事在中国流传与接受的初期样态,同时亦可窥探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最主要译者之一高立希(Ulrich Kautz)先生在2014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在这个发言中,高立希先生基于他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三十年经验回答了如下问题:怎样把中国当代文学引入德国?翻译在这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具体而言,他探讨的话题包括:德国读者为什么要看中国小说?目前德国能买到哪些作家的德文译本?德国出版社在选择翻译中文书籍时,有什么限度和偏好?德国汉学家选择翻译对象的标准是什么?德国汉学家(包括高立希本人)在翻译中国小说时碰到的普遍困难是什么?高立希本人在翻译当代中国小说时采取了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11.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融汇的特殊时期,从西方小说翻译中对叙事方式的处理可以窥见其一斑。1902年以前,外国小说的译者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的“政治教化”目的翻译小说,其译著多删节、改写,对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其后,译著激增,译者在翻译时逐渐接受外国文化,读者也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因此,本文对于清末小说译作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译者通常按照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诗学来改造域外小说,例如,改变原文的叙事角度,在翻译域外小说过程中采取中国小说形式,甚至是改变原作内容,例如对于域外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处理。总之,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诗学对于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萍 《华章》2011,(13)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以85年为界限分为前后期,他自己将作品分为两类,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比例及读者的反应状况在不断下降.两类小说在人物叙述上逐渐减少了"自我"意识,在情节设置上逐渐趋于平淡,在环境叙述上削弱了对历史的控诉.读者对小说的评价随之下降,从中能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贤亮的小说叙事出现了落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勒弗菲尔的赞助理论入手重新审视中国文学"走出去"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该困境的破解之道。笔者结合佛经翻译史和中国文学外译优秀案例,提出破解中国文学外译困境需协调赞助的三个基础成分即意识形态、经济与社会地位,其中译者需挑选有助于国家形象树立的小说外译,并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保证译文的流畅性与可读性;国家需要为小说外译提供有利的舆论环境,利用财政支持中国文学译介;在国家支持下的出版社可借助恰当的营销手段,培养一系列译者品牌。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被誉为"是一部真正的经典"。译者选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他者性"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认知能力,作者和读者、忠实度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和角力转化为十分和谐的共处,令译本呈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世界的力与美。对《长恨歌》的译介研究不仅仅是特定文学文本的个案解析,更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翻译小说带动读者期待视野更新,推动着读者、译者、本土创作的动态演进。甲午海战前,外国文学翻译体量尚小,由传教士主导,尚未完全进入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甲午后,西方翻译小说随着政治风潮进入文学系统核心,成为创作的模仿对象,然而巨大的"视野差"使得翻译文本普遍形变。五四之后的一二十年,读者与作品视野深度融合,翻译经典化、体系化,本土现代作品逐渐成熟,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7.
刘庚玉 《海外英语》2014,(6):132-133,147
华兹生译《史记》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其著作几乎一无所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译者通过减少注释、重组段落等翻译方法将其变成一部历史叙事小说,而《留侯世家》便是其中的典型译作。译者灵活处理原文中过于陌生的异域文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原文中成语和典故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帮助读者一窥中国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因从"自我"的视野审视"他者"的中国,对中国形象描述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由此就造成了文学中"自我"与"他者"理念下的冲突。正视"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明确"自我"与"他者"的置换与统一,是消除文学敌视,促进文学繁荣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远山淡影》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小说以主人公悦子回忆故友佐知子及其女儿万理子的故事展开。回忆叙事是整部小说主要的叙事形式。主人公悦子的讲述在现实和过去中不断穿插进行,叙述记忆与创伤记忆时而分离时而汇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通过这样一种双线叙事结构,悦子内心复杂矛盾的个体双重世界和分裂的性属身份得以展现。石黑一雄以其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受创者在经历创伤后的苦难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创伤和苦难人群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石黑一雄的作品和阿尔都塞的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着惊人的契合,他的多部作品都印证着阿尔都塞的洞见。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从"合格"的生产力、意识形态的灌输者和被表述的想象关系三个角度分析石黑一雄三部小说中的人物创伤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