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英语GoVPbare构式和汉语"来、去+VP"构式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点。借助于Talmy的运动事件概念和Lakoff的"始源-路径-目的地"意象图式从认知的角度探析了两类构式认知上的实现机制。认为英民族的认知顺序是先图形后背景,而汉民族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意象图式为人类身体经验中持续并重复发生且相对简单的结构,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身体经验和概念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意象图式为概念提供连贯性和秩序性,体现了抽象思维具体到抽象投射的隐喻推理能力,通过隐喻手段在空间域之中或从空间域到抽象域进行投射,从而使词汇意义得以在空间范畴内部或空间范畴到抽象范畴进行扩展。多义化过程中,图式内部观察者角度不同或注意力不同产生意象图式的变型,而始源意象图式为变型提供内部结构和关系,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分析了小品词away的中心意象图式,并指出这种意象图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借助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away的中心意象图式可以从空间域向时间域、视觉域、听觉域、状态域和对立关系域投射,形成了该词的多义网络。Away的空间、非空间语义可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赢 《海外英语》2012,(20):227-229
一词多义现象是认知语义学中讨论的课题,该文通过从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角度对多义词和单义词的区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多义词是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从原型词义中引申而来的。该文也提出通过多义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来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掌握情况的设想,同时也指出认知语义学中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内部时间结构、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三种认知视角,辨析汉语视觉感知构式"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时间结构与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的分析存在很多漏洞,本文结合语法化观点的构式语法理论,更能区别及解释"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内部各种理论之间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本文除了发现构式的象征性、图式性与组成成分的语法化程度是造成"看""看见""看到"与"看完"语义差异的关键因素外,还发现相对于"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只局限于视觉感知域,"看"的语义却可借由范畴化及概念转喻还同时涵盖视觉感知域与认知域。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现象是认知语义学中讨论的课题,该文通过从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角度对多义词和单义词的区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多义词是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从原型词义中引申而来的.该文也提出通过多义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来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掌握情况的设想,同时也指出认知语义学中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词under的意象图式及其投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运用认知工具“意象图式”对介词under进行分析,在以图式表征为依据的基础上,探究undex的中心图式与其说明性图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图式与under在抽象域的投射意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意象图式的形成及其隐喻投射的过程,通过着重对上一下意象图式的分析,说明了人类躯体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中的作用,以及隐喻投射过程中的相似性和突显性。  相似文献   

9.
道义意义和认识意义是两种普遍存在的情态语义,虽然它们分属不同的域,但实际上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基于相似的动力.障碍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是情态意义扩展的工作机制。文章从认知的角度以情态动词,心理动词和连接词为例。分析了这两种情态意义的普遍存在性和隐喻在其意义统一性阐释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语WH-问答对话的认知运作机理体现为疑问焦点信息在对话场景中的语义定位过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构式本位观和话语对话性特征,把该类对话视作一个构式单位,并构建基于事件域的图式—例示模型(Event-based Schema-Instance Model,简称ESI模型),同时本文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中收集到5,051个WH-问答对话作为封闭语料,以期用具体数据阐释该类对话构式的焦点语义由图式到例示的定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者认为英语产生于偏重理性思维的西方,表现为形和语言,其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句法规则,所以双宾构式一旦确定,它的含义就趋于单一且固定,即只有"给予"义,构式本身可以允许不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进入构式,以其坚固稳定的构式意义使动词携带"给予"含义。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动词的"给予义",指出动词内部语义表达的"传递性"强弱跟施事者的意愿存在认知上的关联性;同时,本研究运用意象图式分析双宾构式中介词"to""for"在表达"传递"时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汉语语法的认知解释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句法象似性、隐喻和转喻、意象图式、范畴化、构式语法分析以及认知与计算分析等方面。其研究成果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加自然的、有亲和力的解释依据。但也应看到,当前汉语认知研究多关注一个个具体的构式、特殊句式和句法现象,自身缺乏一个整体框架,与其相关的教学研究过于零散。汉语认知研究与教学仍存在"貌合神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包"为例,以<说文解字>中"包"的解释为基点,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和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理论,分析了"包"字是如何以原始图式为基础,分别投向不同的认知域,形成具有不同词性的词语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时角度探讨汉语"奶"字各种意义派生的过程,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语义演变的机制。"奶"字各种意义之间是有语义联系的,这与意象图式所激活的转喻、隐喻、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整合共同构成的认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看介词into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语义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分析介词的"基本意象图示,,以及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意义结构.通过应用意象图式原理来研究大量into相关的实例,发现在空间域里,介词的空间意义得以广泛延伸.通过对基本意象图式的扩展,可以实现介词into的空间域-时间域和空间域一抽象域转换,由此延伸出大量隐喻意义.以此为基础,导出以into为例的介词空间域-时间域及空间域-抽象域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郑颖 《林区教学》2009,(2):56-58
从认知角度出发,基于现有的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以英语空间介词为例分析了意象图式的构成及其隐喻投射的运行机制,指出了英语空间介词隐喻意义的形成条件是因为词的原义与隐喻意义之间存在相同的意象图式。研究对于英语教学尤其更好地理解英语介词一词多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VNN构块式中的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认知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NN构块式包括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这两种结构都具有给予性特征。由英语言语行为动词构成的这两种结构同样具有给予性特征。本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距离象似性、客体移动方向和意象图式的分析方法,对二十七个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语义认知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认知语言学的这三种分析方法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构成的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双宾构式的意义可解释为"给予",但真正意义还有其特殊性,且进入此类构式的动词形式并不单一,需要进行细致分类研究。然而构式语法本身对于语法结构多义性问题的解释比较困难。以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中的动态分析为核心,探究双宾构式的认知机制,并对中心语义和扩展语义识解,根据动态体验,得出某种图式形式的认知结构并用以分析进入构式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的隐喻认知模式就是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里的相应结构上的过程,并且这种映射是以其相似性为基础,以抽象度的递加性为方向.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就表现为一个逐步抽象的语义的虚化链条.对隐喻语法化进程中的力图式扩展机制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着重探究其物理空间图式→心理空间图式→言语空间图式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构建力图式空间扩展机制的完整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