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为一名虔诚的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极度关注人们的痛苦和宗教信仰,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指出爱的缺乏导致了人们的隔阂与心灵的异化。本文通过浅析《好人难寻》中暴力和死亡所体现的荒诞世界,突出最终得以重建精神家园的宗教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南方乡土气息和暴力宗教阐述而闻名于世界文学界。本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剖析奥康纳短篇小说中人物所受到的社会创伤和宗教创伤,从而得出在南方文化的残酷的侵袭下,暴力和死亡才是人们获得解脱和宗教救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作者通过对死亡与暴力的描述来提出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接受恩典,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人类精神危机所作的隐喻性阐释以及所作的危机求解,同时探讨了奥康纳本人自觉的批判意识和高尚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4.
暴力与死亡似乎是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一成不变的结尾方式.几乎每个主人公都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然而,当我们以其宗教信仰为参照物来解读其作品时则不难发现奥康纳通过其作品反复强调的是一条通往救赎的路.带有原罪的肉体在遭受毁灭的同时总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作家,奥康纳以其特有的视角观察、分析人的原罪及其带来的危害,强调人们在暴力打击下获得永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他创造了一系列有着悲剧命运的父型英雄主人公,他们在强大无比的社会环境压迫下,凭借着足够的信仰和勇气走向了救赎,保持和延续了美好的人性之光。格林肯定通过忏悔、觉悟走向救赎的行为,认为即使在人本精神迷失的道德困境下,人性还是能最终回归自我,而这是个体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现形态、形成原因及背后的文化反思,发现这种语言作风格指向的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救赎。以语言暴力为视角,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形式构成作品的意义。奥康纳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她应用的都是普通、近乎传统的叙事框架,不刻意追求新颖的形式。特别是她通过精湛而独到的细节描写,让故事发展得很自然,死亡和暴力都来得突然,但是又都在前面埋下伏笔,有迹可循,发人深省。因此,细读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对暴力和死亡的特别另类的描述,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奥康纳所传达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一批年轻的先锋小说家登上中国文坛,特别是余华,他以血腥的暴力叙述、颠覆性的语言、令人绝望的意境和黑色幽默情节,挑战着读者的视觉和感觉机能。九十年代,余华由先锋向写实转变。这种转变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先锋作家在中国当代遇到了写作困境和精神危机而转向而实现的自我救赎,而是在借鉴西方写作模式和传统精神而实现的写作方式的成熟转变。所以,纵观余华创作,外国作家、理论及写作方式对余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暴力与主体休戚相关,对暴力的真正解读乃是还原其心理的创伤维度。暴力,是在压抑中回归的本我快感,撕裂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是超越认同的自我欲望,树立起固执的主体姿态;是对秩序与法的超我补充,呼唤当代集体的出场。各种暴力影像彼此错位、互指、交涉,形成一座庞大的镜城,身陷其中的破碎个体借此获得一种身份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暴力与主体休戚相关,对暴力的真正解读乃是还原其心理的创伤维度.暴力,是在压抑中回归的本我快感,撕裂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是超越认同的自我欲望,树立起固执的主体姿态;是时秩序与法的超我补充,呼唤当代集体的出场.各种暴力影像彼此错位、互指、交涉,形成一座庞大的镜城,身陷其中的破碎个体借此获得一种身份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曾提出“以笔为旗”的创作口号,以此给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元素。他的小说多塑造强大的个人意志,在战胜自我后,皈依精神信仰,实现既定追求,从而完成了个体和集体的救赎。本文选择了个体救赎、集体救赎两大点详细阐述,力图用文字勾勒出张承志小说清晰的救赎路线图。  相似文献   

12.
沈晓妮 《文教资料》2010,(35):21-22
苦难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给予了不同的解答。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尔.奥康纳传承了基督教的救赎理念,让苦难成为人生宝贵的契机,使人在苦难中经历灵魂的拯救,生命得到历练,精神得以升华,最终成为上帝恩典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3.
"暴力美学"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时尚和消费以及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本文从暴力美学电影到暴力绘画再到行为艺术中的暴力倾向出发,分析暴力美学产生的原因;它的背景及历史渊源;以及暴力美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从两方面分析暴力美学的渊源。一是艺术史上从古至今都有对暴力美的表现和对暴力形式美的追求,二是暴力题材电影自身的发展和绘画艺术上的暴力美学的演变。最后指出暴力美学的艺术表现意蕴还在于它折射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的需要;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自我展现。  相似文献   

14.
弗兰纳雷·奥康纳面对死亡的情感宣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特有的生花妙笔创作了一系列情节生动、怪诞,常以暴力和死亡结尾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就是她的代表作,评论家们对此评论:她在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文本中的情节和意象是其宿命论的外在表现。事实上,由绝症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和绝望,使她对现实的病态与卑俗以及生命的意义有着特殊的敏感,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其面对死亡的一种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挖掘《好人难寻》中以老祖母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的虚伪浅薄、自以为是、固执自私、愚昧无知等人格上的缺陷,展示奥康纳对现代人人格道德方面所存病症的洞察与忧虑和借暴力警醒世人,呼唤构建现代人格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迟桂花》与施笃姆《茵梦湖》呈现出极大的艺术相通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作品主人公游走过程中的自我精神镜像。这种自我精神镜像具体表现在旅行者自我形象的特殊化叙写、景观文化想象中的个体投射与旅行者自我生命意识的升华与救赎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受推崇的短篇小说之一,自发表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作品暴力救赎的宗教主题、荒诞的艺术特色已成为评论家的热点话题。而作品中人物所展现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另类"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失衡却被人们忽视。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指导,深入文本,分析人物,从而挖掘该作品所折射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电影对暴力的美学化处理,暴力经历了一个日常化过程.三类典型的暴力叙事一一对应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主体姿态.但是现实反抗、彼岸救赎与游戏解构仍然无法完整定位暴力的真实和身陷其中的主体真相.赋予暴力以叙事的形式,那么它将失去真实.而如果我们真的捕捉到某种暴力真实,又势必无法将自身再嵌入跨人际的现实.正是在此视阁下,当代电影种种暴力与主体的悖论叙事获得了揭示性的症候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攻击行为及暴力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文章以一位正在服刑的青少年暴力犯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分别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等视角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暴力的最本质的因素是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社会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为此,本研究建议对青少年暴力行为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和认知行为的训练,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