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解读丹麦王子的忧郁之痛--再读《哈姆雷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民 《现代语文》2006,(3):124-126
我心情如此沉重,直觉得大地这一幅大好的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啊,我觉得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练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对上帝、对宗教的观念变化一直贯穿始终.从最初的无宗教信仰,到坚定地相信上帝,再到笃信上帝.本文从这三个发展阶段入手对鲁滨逊的宗教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典型二元戏剧特征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笛福与鲁滨逊、鲁滨逊与星期五、鲁滨逊与荒岛、鲁滨逊与大海。  相似文献   

4.
比利时与法国合拍的动画版《鲁滨逊漂流记》于2016年国庆档登陆国内各大院线,欢乐卖萌的喜剧元素让人忍俊不禁,困境求生的题材设定使人斗志昂扬,客观真实的历史再现则引人深思。本文从海盗意象、宗教信仰以及动物角色三方面入手,归纳了影片的现实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库切的小说《福》与该作品有很强的互文性,通过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的描写,库切颠覆了这部经典之作,体现了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权力和压迫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与18世纪之后大多数作家一样,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1660—1731)乐于从报章杂志刊登的新闻或消息吸取创作素材。对现成的原型人物或事件进行加工改造的优点显而易见:它既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以尽可能扩大影响面,又能借助原型所隐含的意蕴顺势进行挖掘以达成作家的创作动机。处在18世纪启蒙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笛福通过对英国落难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原型的提炼加工,在艺术形象鲁滨逊身上成功地灌注了理性内核,对其进行了从野兽到人、从攫取者到创造者的艺术改造,伸张了文明开化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英国资产阶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与传统群体关系日益疏离.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殖民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滨逊对"家"的理解.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家"在鲁滨逊看来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他与他的"荒岛之家"又表现出了特殊的亲密.鲁滨逊所谓的"家"并不是以感情纽带定义的,而是以他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控制一切的操纵者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8.
贝奥武甫和鲁滨逊是英国文学中两个不同阶段出现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社会环境和宗教因素在其形象建构中的重大作用,从而反映出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提升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名作。这部小说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被抛弃到  相似文献   

10.
在宗教思想上笛福受洛克等哲学家的影响 ,反对专制 ,主张信仰自由 ,笛福的这种宗教观集中地从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鲁滨逊漂流记>从诞生以来就备受瞩目.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人们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赋予了它不同的意味,使文本不断丰富.并在时间的砥砺中成了广为传颂的经典.现代的研究法层出不穷,本文试图运用当下流行的结构主义分析法对其做别样解读,以期得到新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夕照 《林区教学》2008,(11):66-68
18世纪初,大器晚成的笛福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使他成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从另一个角度(后殖民主义批判)重新解读这一所谓文学经典,它一方面确立了欧洲中产阶级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构建了欧洲最初的殖民话语。为英国的航海小说建构了一种模式,明确地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言外行为和言外之力的定义,并据此引出语用模糊的概念,接着尝试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探讨了《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语言,从而发现了其语言魅力的部分原因在于灵活地运用了语用模糊。因而发现语用模糊在《哈姆雷特》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话策略,这也为莎翁戏剧语言巨大魅力找到了一个新的语用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丹尼尔迪福是十八世纪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鲁宾逊漂流记》,是他的第一部个人自传体小说,小说创作之后引起的反响是首次确立了个人和自我在小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突出了小说创作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强调了人们在时代背景下对个人生活独立的一种追求。《鲁滨逊漂流记》具有强烈的私小说特征。文章在阐述私小说内涵的基础上,从《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小说中体现的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作品本身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解释他,对学界流行的弗洛伊德解析法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6.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首先对《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主人公形象刻画手法、英美海洋文化底蕴、主题深化创设的情境这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金1982年的一部励志的监狱题材艺术精品,并被成功改编成电影,主人公安迪"无辜入狱""改造监狱""逃离监狱"的救赎之旅恰好完成了"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创作的荒岛历险小说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登岛""改造荒岛""离岛"的荒岛三部曲。从互文性视角来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隐喻的"荒岛模式",分析这种经典文学作品模式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及对美国社会、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呈现。  相似文献   

18.
阅读需要思考,因此阅读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而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研究,则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凝视作品的眼光。当一个教师对整本书阅读做出任务设计时,其追求的不是唯一的、惯性的、大众化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质疑、辩证思考的空间,那么这个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两者间的差异却很明显,这与其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英国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美国文学产生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双方文化的差别。英国文学作品表现的大多是对自由的向往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美国文学作品则是主要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强权的抗争及对自由的期盼。《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是两部相当有代表性的作品,各自对英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两部作品在故事大纲上存在相似性,但它们表达的文化意向却不同。因此,以这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英美文学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个冒险出海并流落荒岛的故事。小说出版于1719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语言而备受读者的喜爱。同时,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誉盛名。该文通过对比《鲁滨逊漂流记》的两个中译本--徐霞村译本和郭建中译本,探讨两个译者在各自译本中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