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2.
魏宁 《考试周刊》2008,(15):234-235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中一次非同寻常的国际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关系不断缓和的情况下得以被提出、酝酿以至成功召开.自1972年11月22日会议在赫尔辛基召开筹备会议开始到1975年8月1日最终签署决议案,在长达3年的会议中,两大阵营围绕双方关心的一些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一个最终决议案虽然这份决议案不具国际法效力,但为日后国际关系的进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回顾欧安会议召开的前前后后,来回顾一下这次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相似文献   

3.
英国是从冷战斗争的大背景来分析苏联东欧的欧安会目标的。它认为苏联的主要目标有六个方面:寻求多边承认二战后的欧洲现状;破坏西欧防务;阻挡西欧一体化;从西方获得经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为勃列日涅夫赢得政治声誉;应对中苏冲突。南斯拉夫及东欧国家的欧安会目标与苏联的有一定差异,它们同时还有追求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的含义。英国的剖析很大程度上对西方联盟的欧安会战略以及欧安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代是美苏关系的缓和时期.但在美苏缓和的背后,以美国国会为代表的强硬势力对苏联展开人权攻势,将美苏经贸、安全等议题与苏联国内人权状况的改变相联系.为此,美苏先后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展开较量.美苏双边层面的博弈和较量主要体现的是美国国会的意志.但美国试图通过双边层面来达到目的失败后,在欧安会的多边层面将西方的人权规范通过《赫尔辛基宣言》强加给苏联.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欧安会的人权议题方面掌握了话语霸权,而苏联国内的异议人士把《赫尔辛基宣言》作为他们开展人权活动的依据,他们要求苏联政府遵守宣言,按照西方的标准改变苏联国内的人权状况,并寻求美国的支持.在欧安会多边机制和苏联内部反对势力的作用下,苏联在人权问题上步步退让,直至最后解体.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尚不具备同美国全面争夺世界霸权的实力 ,直至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苏弱美强的实力对比仍未转变 ,苏联所面临的西部威胁并未消除 ,特别是古巴导弹事件使苏联蒙受了耻辱。基于此 ,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即强调国防问题在我们一切工作中占第一位。为此 ,苏联利用 6 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的 10年苏西 (方 )关系缓和期 ,努力壮大经济、军事实力 ,强化外交后盾。这一时期 ,苏联继续推行以赶超发达资本主义为目标、以军事赶超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 ,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执行重工业优先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 ,大力推进国…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自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开始 ,历经近 2 0年时间。其立足点是备战 ,它与当时中国面临苏联、美国、印度等军事威胁和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危机有直接关系 ,它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现称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operationinEurope——OSCE),在创建和发展阶段是作为冷战时期缓和的工具存在的,以军事安全建设为核心,其缘起和作用不仅与欧洲本身有关,也受到美苏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制约。欧安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欧洲安全的性质与国际关系尤其是美苏关系的变化,同时作为欧洲安全框架中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组织,体现出了自身的政治意义和安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与英美两国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及其解决进行论述,阐明苏美英三大国各自的立场和实质,为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东方战线”问题 为了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苏联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美、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结成联合阵线。1933年11月,苏联政府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向美国建议缔结有苏、美、中、日等国家参加的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避免日美双方关系复杂化,在远东地区顽固地推行对日绥靖政策,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1937年3月10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了缔结太平洋地区安全公约的设想,但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加上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家在欧洲事务中蓄意排斥苏联,从而促使苏联外交政策转向。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大上指出: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苏联这一立场,反映了苏联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立的坚定。1939年4——8月,苏联同英法两国进行了结盟谈  相似文献   

9.
大班教学的合作学习组织方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合作学习是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 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中小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国内 ,上世纪 80年代末已开始进行研究实验。国内外的大量实验表明 ,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外的班额人数较少 ,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一般是 2 0名至 30名左右 ,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而在我国 ,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都超过 5 0人。因此 ,在…  相似文献   

10.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亚非拉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相继陷入“滞胀”状态。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11.
●阶段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充满矛盾和斗争。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30年代,帝国主义两股最主要的潮流:一是法西斯主义:德、日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二是绥靖主义,力图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英、美、法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嚣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处于暂时的有利地位,很快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1941年,德国侵入苏联,日本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人民很早就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苏联、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步  相似文献   

12.
美苏争霸     
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工程教育协会下属四个分部(合作教育部CED、院校、工业合作部CIP、继续职业发展部CPD,工程技术部ETD)联合组织的工业与教育合作会议(CIEC年会),于1998年2月2日—6日在美国佐治亚州萨瓦那市举行.来自美国300多所大学与工业界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七届大会主席Pozzolo先生,国际继教协会秘书长助理Hagstrom先生.欧洲继续教育协会代表,瑞士、奥地利等国家的继续教育专门人士.参加了会议.朱宪政先生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和国防科工委继续教育中心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英国确定加入欧洲政治合作机制以及两个方面的贡献,可以看出当欧共体国家决定创建欧洲政治合作机制的时候,英国即采取了积极融入的态度和政策,为了在欧安会这个欧洲政治合作的第一个重大试验场上维护西方集团的利益,英国积极构想谈判战略,并提出了相关议案在维护欧共体团结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和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欧安会是冷战缓和的高潮。为了这次前所未有的东西方对话,英国做了大量的、比较充分的准备,其中为西方集团确定基本谈判策略是其自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当苏联一心希望尽快召开欧安会时,英国却始终主张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不应该谈判实质性问题。英国为欧安会正式谈判设想了足够复杂的、多层次的会议组织结构,并且还构思了"归纳法"和"平行法"两种谈判方法,以便能够使西方各国的欧安会代表能够在欧安会谈判期间随心所欲地提出他们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并有效保持了对东方的压力。英国的这些谈判策略对欧安会谈判,以及未来的欧安会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期对抗的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蜜月”。这一巨大变化是由于美苏从各自的对外战略出发,需要欧洲有个缓和局面,但西德在60代末对苏联、东欧推行“新东方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就阿登纳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目标,阿登纳时期德苏关系和哈尔斯坦主义产生的原因等作一探讨。一阿登纳任总理的联邦德国政府(1949—1963年)是美国一手扶植下建立的。阿登纳对外推行追随美国、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则采取完全敌对的方  相似文献   

17.
中泰两国是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却将中泰阻隔近30年.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变,主要因为国际环境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中苏交恶,美苏竞争加剧,苏联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政策.中国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合作需要.1975年,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泰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特征,学术界尚不见有专文论述,本文从历史到现实对之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与主权利益相对立的强权利益是国家利益中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强权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在"二战"以前主要表现为把美国利益说成是别国利益;在二战以后到70年代,主要表现为所谓的"权力利益";70年代至苏联解体表现为所谓的"合作利益";苏联解体以来是所谓的"参与和扩展"利益。在上述具体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历史性、诡随性、贪婪性、欺骗性,是美国国家利益之霸权主义更深层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20年代国际关系的阶段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具有下列主要特征: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国际关系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3围绕凡尔赛体系遗留下的“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4为避免战争再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召开国际会议、举行双边或多边谈判、签订条约协定等…  相似文献   

20.
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1994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罗马会议)。这次会议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哥泽堡城市教育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等组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联合会等机构和一些大企业的支持下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名代表。会议就终身学习的定义与重要性,它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各方面对此应采取的对策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为了21世纪的终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