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昭(王巳)与苏轼的交往较少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全面考察了两人的交往经过,比较分析了两人在家庭成长经历、个性与兴趣爱好、政治遭遇与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认为李昭(王巳)通过书信形式,正式拜苏轼为师,两人关系密切,大半生的命运均受此影响,他与苏轼的关系,是师弟子关系,他是苏门文人集团中的一员.文章还对李昭(王巳)的出生年代作了考察推断.  相似文献   

2.
君子知人 相勉于道——论苏轼与李廌的二十年师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Zhi与苏轼的交往,始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李Zhi在苏门中是执弟子礼最勤渠的一位,这种师友之情持续到苏轼结束岭海之贬北归时,长达二十年之久。苏轼在两人的交往中,对李Zhi尽到了良师益友开导教诲的责任,并影响其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李Zhi能够成为苏人士中的主要成员,并在文学上取得重要成就,是与苏轼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相知相勉,建立起来的师友之情,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桔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祐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一生的荣辱成败与令狐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他两人的关系, 学界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令狐绹以李商隐依附李党为背恩忘主, 对其打击压制无遗力, 对造成李商隐的人生悲剧起到重要作用。从他两人交往的忠实和诗文, 结合晚唐的幕府文化考察可见, 李商隐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他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行为言论造成的, 而令狐绹对李商隐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力所能及的帮助、照拂。设若没有令狐绹, 李商隐的人生殆将更加艰危、悲惨。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米芾交往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芾是与苏轼有着长达二十年交往的宋代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学家,他以为人疏狂,不合流俗称,但对苏轼十分尊敬,师事之甚谨,是苏门的成员之一,本根据有关资料,对米芾的出生年代,定居地点,仕途经历作了辩证,对西园雅集的真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分析了苏轼与米芾关系密切和感情深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轼对门生李扁赏爱有加,予以无私地教导和帮助。李腐对苏轼也极其尊敬、仰慕和感激,他在连续两次应举落榜的巨大打击下对苏轼有过短暂的误解与抱怨,但很快就在苏轼的开导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半生对苏轼更加敬仰和感念。李扁的尊师之情与关中地区古老的尊师重教传统密不可分,也成为后人传诵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0.
赵令畤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祐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相知甚深。赵令畤元祐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畤的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独立的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11.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师知,学知"、"学知,师不知"以及"学不知,师不知"四种教学认知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教学共生是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观之于现实教学的启示。其中,师生人格平等是教学共生的前提,教育爱是教学共生的纽带,师生学术对话则是教学共生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论画诗。苏轼(1037—1101)是宋代杰出的诗画大家。他从韩干所画马和李伯时所画马的比较中,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绘画主张。李公麟(伯时)是苏轼的诗画好友,两人诗画交往甚多。伯时画马神情俱在,深得苏轼好评,所以全诗充满了对他的赞扬。诗的开头两句,写苏轼深居官府为公文缠绕的烦恼心情。“如乱丝”三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繁杂政事的厌倦情绪。但当他看到伯时笔下那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骏马,便立即为其“势与落日争分驰”“奋迅不受人间羁”的神态所感动,精神为之振奋起来。接着以汉对盛产西域的“天马”为喻,  相似文献   

13.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捷 《教育评论》2007,(1):48-50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内在地含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无交往便无教学。但是,教学与交往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昭示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考察这些问题的时候,历史与现实作为历时性与同时性的两个纬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因此,历史的看与现实的听,是我们对教学与交往关系考察的一个必要纬度。一、历史的看:流动中的教学与交往国外相对比较明确地对教学与交往关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提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  相似文献   

15.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16.
吴子野,原名吴复古,人称远游先生,是潮州“前八贤”之一。其父吴宗统,仁宗嘉佑间任翰林侍讲。当时苏轼刚登进土,正上书朝中各名公卿相如欧阳修、梅圣俞等,以求荐拔,因而与宗统开始有来往。以后,通过天章阁待制李师中的介绍,对宗统之子吴子野也有所了解。熙宁期间,两人初次见面便十分投契。此后,随着苏轼政治道路的坎坷蹉跌,他们两人之间的来往和友谊日益密切。仅从《苏东坡全集》一书中,就可查出两人的晤面聚会近十次,有的聚会时间超过一两个月。苏轼亲笔写给吴子野的书信、诗赋、文辞、墨帖等超过二十篇。最难得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18.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月亮。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顿悟和喟叹。或许,苏轼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苏轼曾悲月——  相似文献   

19.
晁补之是苏轼最早的入门弟子,两人交往二十多年。他们对文学的共同爱好与追求,对人生生活的基本理解,相似的政治理想与仕宦经历,以及对楚骚文化和陶渊明诗的相同喜好,是保持两人交往和情谊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苏轼很早就接受了在宋代已广为流传的南宗禅思想,并在诗文中也有表现。苏轼被贬岭南后,与南宗禅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他拜谒南宗禅祖庭,开始频繁地与南宗禅领袖人物交往,接受了南宗禅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在贬谪之地的精神支柱及精神归宿。南宗禅思想对苏轼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影响,并且反映在苏轼创作之中,苏轼在岭南诗歌中推出了一个饱含宗教和哲学意味的意向:曹溪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