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一 )奴隶社会时期夏朝时 ,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 ,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 ,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商朝时 ,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 ,即王畿所在地 ,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 ,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 ,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 ,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 :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 …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庶人多层重迭的土地所有制向单纯的国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的转变 ,是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变化的总趋势 ,井田制、爰田制和土地私有制是这场变革的三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周诸侯土地所有制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土地所有制的研究,经过数代史学家们的艰韧努力,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一般人往往把诸侯土地的占有方式从土地所有制的序列中悄悄地抹去,或归之于无所有权的占有,或统括于“王有”之中。天子具有无可否认的土地所有者的资格,但也不能因此而屏诸侯于土地所有者的席位之外。本文认为,西周土地所有制的主导形式是领主制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诸侯土地所有制是等级土地所有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五、战国秦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西周的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在名义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保留着周天子的最高土地所有权,也可以说是“土地国有制”;但实际上,“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领主的权力也是很大的;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制的私有性也逐步加强。从格伯殷、卫盉、五祀卫鼎等青铜器铭文看来,在西周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耕地的抵押、典当关系。《诗径·瞻卬》:“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也说明当时争夺土地劳动人手的剧烈。《左传》中有许多“赏田”、“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落,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权已经削弱。诸侯卿大夫的权力越来越大,“私邑”、“私田”、“私土”公然与“王田”、“公邑”、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初期,诸侯势力膨胀,甚至“不听天子诏”,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直接威胁着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酎金案”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7.
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的存在对西周的政治制度有重要影响,关系到西周中央权力对地方控制的实际程度,西周方伯主要有周初的“三监”,齐、鲁、卫、楚、徐等。  相似文献   

8.
<正>西周的政治等级制度是周公制定的互为表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把都城周围最大、最好的土地"王畿"留给自己直接统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即"授民授疆土"。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同天子作战、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若不履行义务,周王即可讨伐,收回封地。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三、卿大夫世族内部的宗法制度世族,就是指从原始宗法制家族和宗族组织中发展起来的、其族长世代以嫡长子身分继承地位的宗法贵族统治的宗族集团。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最初可能是一个氏族规模的世族,后来诸侯势力扩大后分封出去的所谓“公子”的后代,也逐当形成为一个世族。这种“公子”有两重性,他对诸侯来讲是宗族成员,对继承诸侯地位的嫡长子来讲是弟兄关系。“公子”虽是大宗的宗族成员,但他自己却是小宗,受到身为大宗的嫡长子的统率,对大宗是隶属关系;但是“公子”对由自己开始的本家族成员来讲,又是世族组织的起点。“公子”就是“别子”,《礼记·丧服小纪》:“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反映了“别子”生活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10.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11.
聘问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是西周、春秋时期邦交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项重要的交往礼仪,主要有诸侯聘问天子、天子聘问诸侯和诸侯之间的聘问三种类型,又各有大聘小聘之分。聘问礼仪节复杂严谨、以德为先、讲究对等性和礼尚往来,但又具有一定灵活性,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聘问礼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2.
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成为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政治枢纽。周公分封其弟康侯为卫国国君,使之成为控制殷地的诸侯之长,后继的卫国君主继续充当方伯,整个西周时期卫国基本上保持方伯地位,为维护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4.
拙文说:“‘外臣’国的情况同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相同。(不过法律比较落后)”,又说,“汉代的‘外臣’是与‘内诸侯’相区别的名词”。陈庸龙同志认为,这在提法上是前后矛盾的。依我看来,两种提法并不矛盾。拙作已经指出:“外臣”国和“内诸侯”国之间有“异”、有“同”。“在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其国王要受封,不能称帝,自丞相以下的官吏由国王任命,有自己的法律”。在这几点上“外臣”国和“内诸侯”国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几点相同,则一、西汉政府争取南粤和朝鲜等国作为“外臣”国,便没有多大意义了;二、南粤和朝鲜等国也不愿意成为“外臣”国了。它们的“同”,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争实,而且饶有奥妙的作用在内。“外臣”国和“内诸侯”国除了“同”之外当然还有“异”。这里所说的“异”,是指法律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我的两种提法在具体内容上各有所指,是不矛盾的。在“属国”问题上,陈同志只承认西汉的“属国”是行政组织,而不承认它是行政区划,认为《汉书·地理志》没有把“属国”列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也不是班固的遗漏。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韩非是性恶论者,说他把荀子的性恶论发展到了极端,“毁坏一切伦理价值”(郭沫若语,见《十批判书》)。笔者以为韩非非性恶论者,而是持“自为”人性论,而且追求新的伦理价值。一、时代给韩非提出的人性问题春秋时期,由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制以后,私田合法化了,土地得以自由垦植,进而产生兼并。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结构风貌也随之出现了变化。私田制促成了宗法制的溃败。在此之前统治者“亲亲”“尊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此时已经是“礼崩乐坏”,诸侯卿大夫之间攻伐不休。“亲亲”要求“爱其亲”、“敬其长”,而攻伐则要求争利。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18.
口语中 ,人们往往说不讲礼貌、礼节的人为不懂礼数。那么“礼”和“数”为何组成一个词呢 ?原来我国先秦时期表达礼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礼物、礼仪来实现的。礼物、礼仪的数量变了 ,礼意随之而变。譬如 :按照周王朝礼制关于乐舞的规定 ,“天子八佾 ,诸侯六 ,卿大夫四。”鲁国大夫季氏本来只配用四佾舞于庭 ,可他偏偏用了八佾 ,竟敢僭用天子之礼。数量不同 ,发生了质变。仅此一端 ,就可以给季氏戴上个“犯上作乱 ,目无王纲”的帽子 ,难怪维护旧礼制的孔子不肯容忍“礼数”是何意@一言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司马迁敏锐地看出其实质不过是“外儒内法”,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因而司马迁表现出了对先秦儒家的景仰和对汉武帝时期变味了的汉代儒林的鄙弃。  相似文献   

20.
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绵亘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之所以有其悠久历史,是因为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核心因素——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同时这一政治制度又保证了全部土地的垄断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本文试图说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与土地国有制的关系,不当之处,请同志们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