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公认的有几种,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古代史教学中应把地理条件渗入到“分”与“合”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直到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才又重新走向了统一。但隋王朝二世而亡,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短命政权之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毛主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3.
一分裂割据局势形成的原因"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然而它却是由唐后期藩镇割据过渡到宋统一全国的重要阶段,时间虽只有五十多年,而内容却十分复杂.由于这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紧接着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农民革命的"恶果".但只要我们深入去探索,自必会看出,唐末农民战争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势下产生的.唐末农民群众的革命威力虽基本上摧毀了唐王朝,但对藩镇割据者的势力却没有能够彻底消灭,他们在唐政权亡后继续割据各个地区.五代十国的所谓君主绝大部分便是唐末的节度使,这些政权的建立实际上都是由于节度使之流的互相篡夺,互相攻击而造成的,因而此种局面应该看作是唐藩割据互争  相似文献   

4.
一、横向比较即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的比较。如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比较。相同点:从背景看,都是因为政治上的分裂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后有了长足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从统一的方式看,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完成的,在统一进程中,都由一个核心人物,德国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不同点:从统一的方式看,德意志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自从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后,曾几度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至于社会动乱、人民起义更是史不绝书,如果仅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就是在这样曲折复杂的道路上向前迈步。在这统一→分裂(动乱)→再统一的过程中,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即:统一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统一大业往往是由北方来完成。唯一的例外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但是时隔不久,就由其子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重演了一幕由北至南的统一。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情况下,仍然是由北方来重振纲纪,完成一统,这就似乎有点让人费解了。本文想就这一历史现象,从政治状况、经济实力、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等方面来作一肤浅的试探。下面从中国历史上几次典型的由分裂趋向统一的局面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任务之一。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是应要求学生记忆的。以中国历史为例,要注意记忆的年代有以下几种:1.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重大的历史年代。例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2589年暗的统一,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960年来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等等,从中看出我国封建社会分裂和统一的基本情况。2.推动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五代时期的南北局势》一章教材,讲的是我国唐和北宋两个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这个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又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比较复杂,头绪也较多。教材重点扼要地叙述了“契丹的兴起”、“后周的政治改革”和“南方经济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我觉得,要把这  相似文献   

9.
秦和西晋王朝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建立的统一却又是短命的封建王朝。文章通过对这两个王朝割据势力的存在、统治基础的狭窄、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和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对王朝的影响作用等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尤其是通过对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秦和西晋王朝的影响的对比分析,说明这两个王朝短命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大运河的开凿和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的统治;难点是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一隋的统一教材首先叙述了隋朝对全国的统一。自东晋以后,我国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割据状态。这种分裂局面,人为地阻隔了南北人民的交往,如“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渡”(《北齐书》卷46,《苏琼传》),严重地妨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南北各王朝为了进行割据战争,又把沉重的兵  相似文献   

11.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语,此话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却反映了自先秦三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从黄巾起义失败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到隋朝灭陈天下重归一统,这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约四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除了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统一中国短暂的三十多年外,历史长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呈现南北纷争、政权多嬗的局面,先后出现了34个政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既争夺惨烈,又精彩纷呈,而士族兴衰和民族交融,是这段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也应该成为学习这段历史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晋武帝司马炎是继秦始皇之后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酉晋开国皇帝.在晋武帝统治的26年中,由于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因而出现了被誉为“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的“太康之治”.尽管“太康之治”是一短暂的繁荣时期,但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为西晋王朝增添了一点光彩.  相似文献   

13.
隋朝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上的,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以后,统一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已经瓦解,直到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隋王朝重新统一中国为止,在将近四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统一的中国处在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以及周边各族上层分子侵扰中原的局面之中。但统一始终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 三国时期。魏黄初元年(220)前后,全国各地的军阀在频繁的混战中,逐步形成了三支强大的统治势力,并且在北方、东南和四川地区分别建立起三个封建国家,开启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由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自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的一百多年间,北部中国出现了各族统治者混战割据的局面。其间,各族上层分子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蜀地的成汉,史称“十六国”。因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所建,故习惯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政权,既非同时并存,也不是前后相承,而是交错兴亡,这段历史也就因此而显得混乱纷杂。十六国时期,由于各割据政权之间为争夺地盘和财物而进行了长期、频繁的战争,加上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残暴,使各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中…  相似文献   

15.
五胡十六国     
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后,开始从统一走向分裂,当中除西晋的短暂统一(280年至316年)外,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近四百年。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才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对这段历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造成中国古代和近代分裂割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那么如何理解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呢?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方式: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农产品。封建生产关系是指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要向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而封建王朝的政府财政收入也是来自剥削农民,政府与地主便存在利益冲突。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都要将以前因战乱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于公元17世纪40年代明王朝灭亡。在这二千余年中,共有大小19个王朝修筑过不同走向和长度的长城。其中14个王朝的长城出现在分裂王朝时期,5个王朝的长城出现在中原王朝时期,3个中央王朝时期没有出现长城现象。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待长城,它具有产生于分裂,服务于割剧的一面,故不可随意给予过高评价  相似文献   

18.
第四篇講解三国兩晋南北朝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分裂割据狀态的長期持续。虽然中間會經出现过为时三十七年的兩晋統一的局面,但对長达三百七十年这一历史阶段来說,为时却很短暫。構成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主要关鍵在于:社会經济基础的演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中心綫索是:各族人民的不断斗爭与融合。从东汉以来,在大地主田庄的不断发展中,在鎮压黄巾起义的过程里,軍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大地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济,形成这一阶段分裂割据的社会經济因素;內迁各族过着不同經济生活的人們大量杂处,是統一国家不能出現的原因。淝水战后,北方又重新分裂,经过長期以来,汉族人民与内迁各族經济上的融合,才使北方的归于統一成为可能;而江南經济的巨大发展,南北經济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求,六世紀后期隋的統一中国,便是适应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统一时期,虽然有的民族地区为当时的中央政府管辖所不及,有的民族还在局部地区内建立过地方割据政权,在一个时期内,甚至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汉族王朝对峙的局面,但是,和民族统一的局面(不论在这种统一局面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汉族或少数民族)相比较,是短暂的.历史上在中国传统疆域范围内而又有时为中央政府管辖不及的少数民族当时是不是中国人?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或某一地区建  相似文献   

20.
拉杰普特一词,源于梵语的rajan和putra,意思是“王子”。7世纪中叶,一度统一过北印度的戒日帝国解体后,北印度各地独立的王公多以“王子”或“王孙贵族”自居,相互混战,割据称雄,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分裂局面一直延续到13世纪初。许多史家因此而将北印度历史上这段政治分裂的时期称为“拉杰普特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