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当我准备撰写此文时,我曾阅读了两个横贯20世纪的人物资料,即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和英国艺术史家兼苏联侦探安瑟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1907~1983)。他们两人都出生于20世纪的头十年,均谢世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两人的一生都是(至少部分是)因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所塑造。在这两个个案中,都涉及一种对他们的教育给他们的身份认同的拒斥和可选择的身份认同(后来也受到审查置疑)的逐步发展的问题。在《一个年轻女士的回忆录,年龄的力量与事物的力量》一书中,波伏娃讲述了一个天主教资产阶级的教养,对此,已是青少年的她就开始反对。  相似文献   

2.
元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蒙古崛起于北方草原,建立元朝,结束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大一统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蒙元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特别是在中原士人的推动下,借鉴吸收历代皇朝的统治经验,建立起蒙汉二元的政治体制。元朝统一格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在蒙元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认同始终是一条发展的主线,对历史发展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民族认同做了界定,并对西方理性主义认同与亚洲国家的民族认同做了比较分析,进而对比较教育学科在形成正确民族认同中的作用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7.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在国家治理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特别是建立起有效的国家认同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概念的比较出发,结合国内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各国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对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这就存在着与单一民族国家不同的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也导致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甚至还会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试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认为利益和认同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基于利益可以产生和深化认同,又由认同来兑现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事业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人类认同的一个基本表征。然而,"世界遗产"必须具备"普遍价值"的言说,所表达的只是人类认同的一个愿景。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的过程以及对遗产进行保护等与世界遗产紧密相关的各种事项,都明确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实质性拥有者。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以所在国国家文化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根本上说就是将多元民族文化融和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中的结果,从而具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30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当代中华民族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则有效地唤醒了正在生成中的当代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成熟和进一步增强则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文化复兴获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两个谈恋爱的人分手了,问他们分手的理由,他们经常会说:“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是什么?起码应该包括能够一起谈论的话题,对双方价值观的基本认同,以及在思想方式上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两个城市的多元文化实践的案例研究,讨论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及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关于民族认同,有必要在差异和趋同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关于民族政策,有必要在柔性和现实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国家认同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多元文化问题。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我们面对和解决当前的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学界又掀起了一股“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的热潮。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文化帝国主义更多批判的内涵。笔者通过对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和民族国家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来实现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史反思,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 前些日子,报载两则消息,一则说今年高考,广东考生在古文翻译中竟有1万多人得零分,一些学生的作文照抄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抄录作文要求说明中的文字,  相似文献   

20.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联结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关键之一是要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与融合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金朝这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分析了女真族认同中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探讨了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金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