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酒莫过量节日聚会,适量饮酒,既能舒筋活络,又可增添节日欢乐气氛。但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千万不可一醉方休。因为过量饮酒会诱发肝硬化、心脏病、胃溃疡、高血压、脑溢血等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节日饮酒的习俗源远流长,为世人所周知。饮酒,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酒的身影。酒在中国已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使人们原本平平淡淡的生活显现出绚丽缤纷的色彩,表现出千般滋味万种情韵。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饮,节日饮酒和用酒已经成为中国各民族通行的习俗,在中国的节日习俗中都飘出阵阵酒香,酒在我国的节日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节日酒俗。  相似文献   

3.
刘拖翠  杨凯 《课外阅读》2011,(3):196-197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故乡。自杜康造酒始,诗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欧阳修等身为一代文圣,又何尝不是一代饮豪?李白好酒,作诗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陶渊明好酒,曾作诗《饮酒二十首》,在小序中称“无夕不饮”。欧阳修好酒,白号“醉翁”,常与民同乐,长饮徜徉于山水之间,不亦乐乎!更有女词人李清照毫不示弱,“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酒催诗出,诗随酒发,于是大量的饮酒诗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似乎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隐居时饮酒,求仕时饮酒;得意时饮酒,失意时饮酒;宾朋相聚时饮酒,独自一人时饮酒;有钱时饮酒,无钱时典当什物还要饮酒。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似乎就喝得越多,诗做得就越多。杜甫也是豪饮“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自居易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无论“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无不嗜酒,却也是个个才气纵横。诗与酒几乎在所有文人的生活中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中国酒文化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酒的激发之下催生,得酒之真趣。中国传统酒文化可以归为饮酒至乐、饮酒至情、饮酒至和三重境界。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徜徉于前两个境界里,鲜有达到饮酒至和境界。邵雍所追求的饮酒至微醺的“和”境,就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道”境。  相似文献   

6.
饮酒礼仪     
张雨 《教学随笔》2014,(7):96-96
沧海桑田,天荒地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有不少礼仪。在新春佳节,一家人在一起一边享用美酒,一边品读饮酒礼仪,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又能给人带来愉悦心情,可谓是“锦上添花”的惬意事情。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炳耀千秋的伟大诗人,他不仅写诗才思敏捷,倚马千言,饮酒也痛快淋漓,一饮千盅。因而他赢得了“诗仙”和“酒仙”的美称。杜甫评价他的诗和酒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李白爱饮酒,又爱在酒后作诗。他的相当数量的饮酒诗就是这样产生的。李白的饮酒诗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思想:(1)追求精神和个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为世累,身心自在。尽管吟诗谈禅、游山玩水都是其兴趣所在,但是,他认为酒有精神,同时不断把醉精神化,又将醉与自由相互勾连。因此,白居易总是始于饮酒、归于酩酊。在现实的抉择中,白居易拒绝高士归隐、农夫种田、商人行贾、军旅征战、炼铅烧汞、高官显爵、红尘争斗等“忙人”之“忙”,而主张归于“饮酒”之“闲”。他总是把饮酒、醉当作最好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唯一的归宿,显示出独特价值取向与生存智慧。这为我们当代思考酒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郭惠宇: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以“酒”导入,以“酒”贯之,以“酒”作结;从“酒”中读李白,在“酒”上品人生。品出豪气,读出兴味。李明哲:我觉得本课有粗俗之嫌。“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这些“俗文化”,是否适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示?盛庆丰:应该说,教师“饮酒→劝酒诗→饮酒人”这样的解读思路,还是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夏晴:题为《将进酒》,以“酒”切入似乎并不难。但能以平俗切入,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深入而浅出,则颇有些大手笔的气度了。譬如,…  相似文献   

10.
壮族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是壮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壮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饮酒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且有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男子大都嗜好饮酒,体现了真诚、热情、豪爽和强悍的性格,以酒会友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酒是壮族结婚嫁娶、庆贺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节日娱乐仪式中的首选礼品,也是壮族表达意愿或传达信息的符号。  相似文献   

11.
饮酒礼仪     
<正>沧海桑田,天荒地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有不少礼仪。在新春佳节,一家人在一起一边享用美酒,一边品读饮酒礼仪,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又能给人带来愉悦心情,可谓是"锦上添花"的惬意事情。先喝为敬:古人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中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这一点,与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与辛稼轩之饮酒诗词,折射出二人酒“味”、酒“境”的异趣,其背后潜藏着佛道文化与儒教文化的差异,而“闲适”与“载道”,正是“酒境诗心”与“酒情仕心”两种不同心态的深层内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黄州区居民酒类消费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黄州区居民将酒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只偶尔饮酒;主要购酒地点为商场、超市;主要消费场合为聚会和节日,饮酒地点以中低档餐饮场所和家里为主;主要消费酒类为白酒和啤酒,且以本省品牌为主;酒消费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质量、价格、品牌、偏爱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对酒的质量比较满意,而对价格、包装、售后服务等满意度较差。  相似文献   

14.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  相似文献   

15.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陈年的酒……”近日,红安一中会议室内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这是该校举行迎新春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的热烈场面。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与酒     
酒在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他涉及饮酒的诗作中能把握到三种意绪:感性愉悦、忧勤自任、逍遥自得。在饮酒中,诗人更多地流露出一种逍遥自适的心境。酒帮助诗人达成逍遥自得的生命境界,但起决定作用却不是酒,而是诗人“闲”、“静”、“远”、“虚”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使得陶诗的风格有别于李白等一些以饮得名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酒,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饮料;饮酒,是中国人民一种古老的爱好。早在殷周时期,人们就有了饮酒的兴趣:有“腆于酒”者,有“湎于酒”者,有“群饮者”,有喜庆用酒者,祭祀用酒者,酒成了一种生活需要。其后,诗人们把酒写进了诗中,《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都有是作。魏晋时期,以酒入诗之作数量大大增加,然创作诚如林庚先生所说:“酒与诗还是两件事情,酒往往是概念的做为诗的题目”。这种情况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手里才有改变。陶诗借酒为迹,以省净冲淡的风格受到后人称赞。  相似文献   

18.
一饮酒的风气,汉、魏、晋相沿。生活于晋宋易代的陶渊明,“性乐酒德”(颜延之《陶徵士诔》序),嗜酒成癖。而古代文人学士的饮酒与写诗,往往是紧紧相连的。所谓觞咏,就是饮酒作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写作者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学士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渊明的20首《饮酒》组诗,则是同一年秋夜醉后所作。而古代文人每每在诗中提到酒。象“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其八)“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相似文献   

19.
“杯”,大口深腹饮酒器,椭圆浅腹盛羹器。后者盛于战国至唐。“盏”,小酒杯,口语词。“卮”,圆筒形大饮酒器。“觞”,盛了酒的饮酒器通称。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酒习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有着很深的酒文化积淀。敦煌人饮酒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汉代。敦煌的饮酒风习很盛,酒在敦煌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各种活动都少不了酒,如宴会、祭拜、招待使节、婚丧、庆典等。敦煌几乎各社会、各阶层的人均饮酒,寺院的僧人、尼姑也不例外。敦煌人的饮酒方式既有“喧拳”,也有文雅的筹令;敦煌人好喝酒,敦煌酒的销量很大,除了敦煌有悠久的造酒、饮酒传统外,也与敦煌所处交通要道有关,往来的商旅和使节影响着敦煌酒的供求关系,还与敦煌粮食产量相对富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