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2006,(11):F0003-F0003
提起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子夜》等尽人皆知。提起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沈雁冰的经历,就鲜为人知了。茅盾的原名叫沈雁冰,1916年8月,20岁的茅盾经他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最初他在编译所英文部批改函授学生的卷纸,后来由于写了一封关于《辞源》问题的信而引起了商务  相似文献   

2.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创想新闻     
真实版"飞屋" 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中,退休老先生用数百个气球让自己的小屋遨游天际。一个来自《国家地理》的小组受到该片启发,真的建造了一座可以自由飞翔的小屋!当然,这不是你平时居住的混凝土房子,而是特制的轻质小屋。他们把300个氦气球绑在小屋上,将小屋升到了3 048米的高度,并在空中飞行了近1小时。  相似文献   

4.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无数文学大家用这种手法写出了许多不朽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秋夜》,托尔斯泰的《牛蒡花》等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深入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这三部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探讨形成原因及其艺术价值,并指出这些黑人形象是沿着"之"字形的道路延伸、发展的,即《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人的文学形象揭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而《飘》却表达出了对被打倒的奴隶主的无限同情,《根》中黑人的文学形象又再一次揭露和控诉了奴隶制。  相似文献   

6.
茅盾于1920年底到1922年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本文对这一时期《小说月报》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由此对作为主编茅盾于新文学上的贡献及缺憾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茅盾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为例,阐述了茅盾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文艺阵地》是抗战时期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期刊,1938年创刊,1942年终刊。其主编,名义上一直为茅盾所担任,实际上却先后由茅盾、楼适夷、以群、罗荪等人执编。刊物身兼救亡与启蒙的双重职责,以积极而活跃的战斗姿态,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大有斩获。其创办,就茅盾的编辑生涯来讲,成为继《小说月报》、《文学》之后的第三块巍巍丰碑;就当时影响而言,与《抗战文艺》并肩而立。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对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巨著《子夜》的评价褒贬不一。事实上,对茅盾和《子夜》的说法不一正体现了不同读者对作者和文本的多元解读。文学文本多元的意义空间,文学语言的能指滑动是这种"误读"风波掀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遣》都可以看作是对五四运动启蒙本身和启蒙者进行双重反思的重要文本。阅读这两篇小说时需要两种不同视角。鲁迅的反思认为理性的启蒙逻辑并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他对启蒙者的反思集中在启蒙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缺点上。《创造》既有着茅盾对于启蒙结果的体现者——被创造者在大时代中的迷失感到的困惑,也有着对启蒙的发动者一——创造者天真、不切实际思想的批判。相对于鲁迅反思的清晰和彻底而言,茅盾的反思则带有一定的犹疑和彷徨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呼兰河传》被著名作家茅盾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都分别选编了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  相似文献   

16.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比如《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五月的青岛》等等,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相似文献   

17.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历来是中国散文的“主力军”。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隽永的图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句,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为后人传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画绝了世外小屋的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8.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9.
[作品简介]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泽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斯托夫人住在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的地方,奴隶们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她深深的同情。《汤姆叔叔的小屋》一出版,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评论界认为本书在激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感上起了重大作用,该书因此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部著作是1901年由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本文从乡土文学创作的角度入手,较详细地考察了茅盾的乡土文学观,并分析《农村三部曲》独特的乡土文学品格,探讨作品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