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当代》     
许多人感慨当代小说创作已经失去动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日渐疏离。在此总体大势下,《当代》一直比较能坚守“贴近现实”的宗旨品格。它推出的不少作品,比如今年第1、2期的两个长篇《桥溪庄》、《苦楝树》,虽然在技巧上显得粗糙一些,但是由于具有某种生命的痛感和质感,反而能够呈现出鲜活的姿态。本期也是如此,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中篇)、邓宏顺的《退税》(短篇)、张庆国的《子弹》(短篇)等,都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2.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仅叙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便抒写了一曲亲情的乐章、和谐的颂歌。  相似文献   

3.
第三期的《当代》只有两部长篇小说:程琳的《香水》和王华的《傩赐》,都是以“奇”取胜——前写“奇警察”,后写“奇风俗”,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4.
看《当代》     
本期《当代》每篇作品都有亮点,但也都有不足之处。荆歌的《我们的爱情》(长篇)描写了一个小镇上四对青年的感情史,故事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延续到“很多年以后”,作似乎想从爱情入手,勾勒出一代青年的精神成长过程。小说生动地刻画出了几个人的性格,并在时代的变迁中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情感遭际,其中既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更有在金钱力量下的背叛。开头部分颇具特色,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絮语中别具匠心,具有风俗画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看《当代》     
本期《当代》给出的最突兀的景象就是格局的大变动,两部长篇纪实作品《中国申奥亲历记》和《第一代白领》占据了整个刊物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它们一个彰显大国气魄,一个展露时代精神,真是珠联璧合,蔚为壮观;而相比之下,小说则蜷缩一隅,颇有些孤苦寥落,可怜巴巴了。作为点评者和小说的爱好者,实在希望这样的与时代主流的亲密合作并非杂志办刊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6.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7.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情节十分明晰:“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该文因文质兼美而成为公开课选文时的“宠儿”。  相似文献   

8.
看《当代》     
本期《当代》推出长、中、短篇小说各一篇,在艺术上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上期的点评中,我们提出期刊刊发违规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本期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对有问题的篇目提出了公开的批评和质疑。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完全是本着就事论事、就论的态度,在我们阅读期刊的范围内向公众提出报告。也希望各方朋友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讯息,让我们为维护坛秩序共尽绵力。  相似文献   

10.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其中结尾处的一段描写尤为精彩:  相似文献   

11.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衰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看《当代》     
本期《当代》没有刊发长篇小说,一共刊登了7部中篇小说和4部短篇小说,数量较多,风格也颇为丰富,但质量上却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13.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篇幅短小,内容简单,语言简练,情感浓郁,同时又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我注意到,本文在入选教材时,编者对作品进行了两处删减:第一处,删去了第2自然段“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后面的一句:“在清明节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相似文献   

14.
15.
看《当代》     
岁末一期的《当代》,分量“结实”得令人兴奋。十篇小说,有三四篇值得推荐。这样的状况,不仅在本年度的《当代》突出,即使在全年的各类期刊中都属难得。  相似文献   

16.
看《十月》     
本期《十月》刊发的小说整体来看相对充实,《云端》(马晓丽,中篇)、《千万别让她说话》(格致,中篇)等小说都各有可圈点之处。  相似文献   

17.
看《当代》     
仿如一泓来自戈壁的雪水,本期当代开篇就带来了清新畅快的气息,董立勃的长篇《白麦》与发表在2003年本刊第一期的《白豆》可谓名副其实的"姐妹篇"。在当年那个发生在军垦区"下野地"、三个老兵争夺一个女子的传奇故事里,妹妹白豆清澈而又真挚的爱情选择曾让读者们感喟万千;而这次,作者则要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散文。《散步》写家庭生活没有铺开来写,只选了“散步”这生活一角。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也没有铺开来写,只选了几个细节。但读后却使人超脱、愉悦,感觉其情融融,其美多多。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胡国华  栾珍 《现代语文》2007,(10):78-78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这篇文章,我们的心灵会随着作者优美的  相似文献   

20.
<正>又回来了,校园的早春。一个冬天过去,楼外的树木老了很多,或秃着头,或垂着枯白的叶,春的气息还很淡,它们还没有醒。仍忍不住去看教学楼旁矗立着的临河的柳树。只是匆匆一瞥,却瞥见了一个春秋的起落生息。从枝繁叶茂,到冬日暖暖阳光下的一丝不挂,到现如今已然萌出绿芽,几个月后再继续枝繁叶茂。叶已不是去年的叶,但枝繁叶茂必然依旧,周而复始,就像一轮人生的起起落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