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锐 《记者摇篮》2005,(5):39-39
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刘少奇同志曾对新闻工作者说“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人民也是依靠你们。人民想和中央通通气,想和毛主席通通气,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你们记者要到各地去,人民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应该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
作为记者,理所当然要有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而奔波,为人民的利益而忙碌。可是,在我们为党和人民当记者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自己当当“记者”,用日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记下自己前进的足迹,描绘行动的轨迹,从自  相似文献   

3.
知识林     
“名记者”、“好记者”、“红记者”指什么? 徐熊谈到——范长江赞成大家立志争取当一个“名记者”,但他更希望大家当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一个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思想作风和才能都强的“好记者”。他说“作为人民记者,要有革命责任感,要为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自豪,不要辜负党的信  相似文献   

4.
《周末》报为了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开办了“啄木鸟”版,目的是反映人民的呼声。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促进政府和人民关心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促进党的事业走向繁荣。 我接办这个“啄木鸟”版两年多来,甘苦交织。 当舆论监督的记者是项苦差事。被我曝光的单位在接待我这个“找刺”的记者时,几乎没有一家给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纸似乎有唯“论”的习惯,总要在不同时期立个“论”,似乎不立个“论”,报纸就要失去“主心骨”似的.然而恰恰是,立了“论”便制约了报纸功能的发挥,束缚了记者的手脚. “阶级斗争工具论”沿用了许久,报纸的多功能被阶级斗争的报道代替了,记者几乎成了人民群众害怕的人物,报纸失去了大部分群众.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一“论”逐渐销声匿迹了.以后又有人给报纸立论,叫做党和政府或者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很快又有人发现这个“论”有失妥之处,于是又立了个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论”。不用赘述,这论自然有其合理  相似文献   

6.
记者之节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的节日,中国上千万记者期望已久的节日——记者节。从此,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的诞生,无疑标志着新闻战线上的同仁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记者神圣的职业更加神圣,可喜可贺。但节中思节,却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相似文献   

7.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界有人把江总书记这段深刻、精辟、新颖的论述,归结为导向“福祸论”,这很有道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舆论导向正确,可以准确有力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可以极大地动员、组织和鼓舞人民群众,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反之“谬误出于口,则乱及千里之外”,成为危害党和人民的“祸  相似文献   

8.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报记者最“风光”,纸上风雷,笔下乾坤,谁都要敬畏三分。然而,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的新闻工作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党报新闻采访实践中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党报记者手中的笔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而鼓与呼,用笔架起党和群众间的“连心桥”,决不能用来追逐个人名利。一1000万字!仅有3名驻站记者和3名辅助工作人员(另有若干名聘用人员)的人民日报驻湖北记者站,每年发稿总字数以如此的数量,向国内外传递发生在楚山汉水间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展…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一位资深记者说过,干记者这一行要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特别是要甘当“草鞋记者”,这是当好记者必备的条件之一。记者的主体参与意识就是同党和人民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就是用手中笔为受众服务,为推动社会进步鼓与呼。“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善恶忠好,有人命关天。”这位老前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记者对社会的监督,其最常用方法、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有人称,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有财产万千, 更有性命关天。由此可见,记者对于一件事情的报道所能带来的后果有多大。记者报道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批评报道是不是每件事都能进行报道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记者在对某些问题进行批评和揭露式报道时,如果批评报道一旦有误的话,其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记者  相似文献   

12.
传媒视点     
习近平眼里的“好记者”
  1.自重、自爱、自强。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八月十四日,新华社十二位编辑、记者联名给党中央写信,建议组织云南前线英雄报告团到全国巡回演讲。中央领导同志很快批复:“此件很好”。“组织先进人物到群众中去演讲,对人民进行教育,除前线英雄外,也还有别的一些先进人物。问题是要有计划地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批示给中宣部等有关领导部门落实。为此,总政、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团中央、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等单位,正在组织前线报告团和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报告团,拟于今冬明春分批到全国各地巡回报告。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事迹感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群体,老山前线战斗英雄和曲啸、华怡、马牲利、辛福强等先进人物事迹的报告,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好前线英雄和各条战线先进人物的报告和宣传活动,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牺牲精神的人讲牺牲精神,使英雄和模范的崇高精神境界与革命志气,发扬光大,成为十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的确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争取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件大事。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上,关心实际工作,关心人们思想的净化,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传统和职责。新华社的十二位记者、编辑适时地提出了这样的好建议,反映了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时代判断力。这里,我们全文转载他们给党中央的信,以提倡新闻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纸似乎有唯“论”的习惯,总要在不同时期立个“论”,似乎不立个“论”,报纸就要失去“主心骨”似的.然而恰恰是,立了“论”便制约了报纸功能的发挥,束缚了记者的手脚.“阶级斗争工具论”沿用了许久,报纸的多功能被阶级斗争的报道代替了,记者几乎成了人民群众害怕的人物,报纸失去了大部分群众.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一“论”逐渐销声匿迹了.以后又有人给报纸立论,叫做党和政府或者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很快又有人发现这  相似文献   

15.
“说”即话语权是党和人民赋予记者的职责,是社会功能的体现,这种权利不属于个人所有,用与不用,怎么用不能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价值取向。那种歪曲事实、只为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说话的记者,我们称之为“胡说记者”。而那些不积极主动深入采访,偏听偏信,有辱使命,不去揭示真相的,我们则称之为“不说”记者。以往的有偿新闻,大都是一些企业和个人相中了媒体的社会传播功能,而要记者按其要求“胡说”,现在某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躲避舆论监督,息事宁人,不惜花钱封口,要记者“不说”。其实,说什么反映的是记者的观点和立场“,怎么说”体现的是记者的…  相似文献   

16.
1989年春夏,北京发生了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波及全国,震惊世界。令人吃惊的是,作为党、政府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新闻机关的一些编辑记者,在这场严峻的政治斗争中,居然离开了党和人民的立场,利用党的新闻事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和影响,通过新闻报道和游行声援活动,支持动乱,进行错误的舆论导向,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传播,必须考虑受众期待。但是,怎样考虑受众期待,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受众不同,期待也会有差异。我国的受众,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广播电视要为人民。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满足,而这种需要是不断增长和加强的。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理所当然地应当“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完全不是空洞和笼统的,而应该是具体和真切的。如果我们的某个节目中,着意渲染高档装修居室;如果我们的某个节目中,特别宣扬高级美容、桑拿浴;如果我们的某个节目中,全力推销昂贵的商品;如果我们的某个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各新闻媒体充分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大力开展舆论监督,对一些违法乱纪、有碍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碍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人和现象进行批评,遏制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蔓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竿见影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新闻工作者感到开展舆论监督非常艰难。一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把以表扬为主的新闻叫做正面报道,把舆论监督叫做反面报道。人们只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认为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就应该多说好听的。搞批评报道,是在给党和政府的“脸上”抹黑。对舆论监督,既怕“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又怕“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因此,舆论监督处处受阻。二是在采访实践中,记者们常常受到“权力部门”和“权力人”的阻挠。比如,某个部门在被一家媒体批评后,这个部门就公开宣称:“今后,我们××系统不欢迎新闻记者的采访!”最近又有报道说,江苏某市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名为《关于接待外地记者来我市采访应注意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的真正用意,就是防范外地记者来写该市的批评报道。 三是人情因素间接地制约了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面对现实社会的人情怪圈,舆论监督受到了很大的牵制。这些人情,有来自朋友方面的,有  相似文献   

19.
李斐 《新闻世界》2022,(4):69-72
自2021年起,每年1月10日设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本文以安徽法制报“致敬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系列报道为例,阐释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需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找准地方特色,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省乃至全国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职工说话,可说是企业报的天职之一。刘少奇曾要求记者:“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企业报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教育职工办好企业,但也有责任向党和行政反映群众的情况,反映职工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一句话,要为职工说话。企业报为职工说话并不是同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